民间手工艺品,是指民间的劳动人民为适应生活需要和审美要求,就地取材,以手工生产为主的一种工艺美术品。它的品种非常繁多,如宋锦、竹编、手工刺绣、蓝印花布、蜡染、手工木雕、剪纸等。由于各地区、各民族的社会历史、风俗习尚、地理环境和审美观点的不同,各地的手工艺品具有不同的风格特色,充分的展示了中国手工艺术的风采。今天,我们就走进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邱县非遗民间手工艺之“老粗布篇”。 民间老粗布,又叫老土布,是几千年来中国劳动人民世代沿用的一种手工织布工艺,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老粗布具有柔软、舒适、透气、吸汗、冬暖夏凉、不起静电、无毒保健,与肌肤亲和力极强,无刺激的特点,加上花色独特,美观大方,手感厚实,是居家和服装的首选面料,具有收藏和使用双重价值。 邱县一带气候和地理环境特别适宜种植棉花,棉花种植十分普遍,因此民间纺织业十分发达,约从明代中叶开始,经明、清、民国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鼎盛时期,当时在邱县农村几乎家家都有两、三台纺车,户户都有木制织布机,成年妇女都以会纺花、织布为荣。 老粗布纺织技艺繁杂,有轧花、弹花、搓花结、纺线、打线(拐线)、染线、浆线、络线、经线、刷线、掏缯、闯杼、绑机、织布等几十道工序。 老粗布的图案是经、纬色线的排列和缯页的多少决定。单色、条纹最为简单,用二页缯、单梭织成;多梭、二页缯,通过用不同颜色的经、纬线,重复、间隔以织出不同的方格、花纹;四页缯、多梭,能织出纹理美观,层次丰富的花纹布,布幅一般在1尺2寸——1尺4寸之间。老粗布经过邱县广大妇女长期的生产实践、创新,染出二十几种色线,织出上千种不同的花纹图案,用粗布做成衣服、床单、被褥、包袱、闺女嫁妆,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用品。 在上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劳动人民为这古老的工艺注入了无穷的智慧,老粗布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凝结了人民的辛勤汗水,蕴含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同时还富含情感色彩和精神寄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