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艺术 修身 健康 民族 国学 图片 视频 爱国 手机版
姓氏 建筑 姓氏 节日 风俗 文字 民族

家谱文化—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来源:中华传统文化网 作者:袁征 人气: 发布时间:2021-11-25
摘要:近日,袁增坤托我为他家即将交付刊印的新版《袁氏宗谱》写一篇序言。对此,我感到十分荣光,同时也觉得肩上担起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老班长”把自己家族中如此重大的事项托付给我,足见对我是多么信赖!
半个世纪前,我在中国人民解放军65军193师(前身为红一师)579团3营当战士时,结识了比我早1年入伍、年长我3岁的老兵袁增坤。 在共同守卫祖国塞北边陲的战斗中,我俩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
 
近日,袁增坤托我为他家即将交付刊印的新版《袁氏宗谱》写一篇序言。对此,我感到十分荣光,同时也觉得肩上担起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老班长”把自己家族中如此重大的事项托付给我,足见对我是多么信赖!
 
袁增坤的祖先早年生活在河南汝南,系汝南安公后裔。明初,其族人迁居江苏邳县(今徐州市邳州市),至今已600余载。因战乱灾荒、仕宦异地、商贾他乡,其宗支遍及邳之南北,延及新沂、唯宁、鲁南、北京、上海、南京、天山南麓、黑水河畔,乃至香港、台湾等地。
 
根据《岁月的追思》一书记载,我的祖先早年生活在湖北麻城,“湖广填四川”时移居至四川阆中。入川后,我家前7代先辈分别是:袁思敏、袁大寿、袁廷选、袁朝福、袁宜勤、袁家荣、袁学邦(我的父亲)。
 
尽管同姓之人“五百年前是一家”只是一句尚未得到证实的口头语,但在我心目中,袁增坤始终就是我的家门兄长。
 
家族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一个小社会,它包括了同一血统的若干代人。带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不论直系血亲还是旁系血亲,都有着共同的祖先。我国许多家族都以表谱、图籍等形式,记载本姓氏同宗共祖血缘群体的来源、迁徙轨迹、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人物事迹等内容。这种资料,可称为家谱(或族谱、宗谱)。
 
在我国,家谱文化已有3000年左右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据专家考古研究发现,在我国最古老的甲骨文中,就出现过关于家族谱系的记载。到了北宋时期,欧阳修撰写了《欧阳修族谱》,在当时被人们广为传播,也为后世修谱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经历了历朝历代的战乱和社会动荡后,历史上传世的家谱几乎丧失殆尽。当今可见的古代家谱,大多是明清两代纂修的。据袁大文先生披露,徐州袁氏家族谱牒创修始时无从考证,仅知20世纪30年代中期,袁宗凯先生发端并主持修谱,由袁成功和袁福华两位先生修纂。
 
中国人自古注重孝道,讲求饮水思源。清代著名知县、学者张澍在《姓氏寻源》中云:“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每个人在懂事之后,都想知道自己的祖先是谁。能准确清楚回答这个问题的,只有家谱。有了家谱,人们就有了寻根问祖的依据,就能够查证自己的血统,寻着家族的血脉追根溯源,明辨世系,找到自己的祖先。
 
然而,修撰家谱,并非易事。非经其事,不知其难。1937年日寇入侵,使徐州袁家修撰谱书未竟。传言其谱稿落入他姓之手,且毁于“文革”动乱。1988年春,袁福堂等4位先生倡导续谱。各房支族长聚会商讨,欣然成议。遂以袁福达先生为主,组成修谱班子,后由袁福平先生负责。消息传出,遐迩闻风而动,举族踊跃。修谱班子策划分修,预算集资。外联人员栉风沐雨,走庄串户。采辑人员询班字,问房支,登记造册。历时近3载,终于1990年元月付梓,实现了几代人修谱之夙愿,“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的理想之光,在徐州袁氏家族中照进了现实!
 
人从娘腹中十月怀胎,呱呱落地,几十百把年后总归要离开人世。“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尽管人们来到这个世上走一遭大都无法做到功名显赫,但能在一个地方把自己的名字留下来并传给后人,也不失为一种莫大慰藉。当人们尤其是步入夕阳的年迈之人觉得子孙后代始终记得自己的时候,即便将来烛光燃尽,也会庆幸自己得到了永生。有了家谱,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总会有华夏儿女背井离乡走出国门。同门同族的血亲,完全有可能遍及五大洲四大洋。人在他乡,路人不如乡人,乡人不如亲人。有了家谱,哪怕走到天涯海角,本族同胞就有条件联接到那份血脉亲情。在我国,许多家谱尤其是沿海地区一些省份的家谱中,涉及到族人出国谋生的内容。包括出走原因、人数、时间、侨居地区分布、职业、所在地生产生活情况及与家乡、家族的经济、政治、文化联系等。这样的家谱,能够满足海外炎黄子孙寻根谒祖的需求。“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海外华侨们看到祖国繁荣昌盛、欣欣向荣,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他们通过家谱,纷纷回国探亲访友,祭祀祖先,投资家乡经济建设。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据悉,江苏省政协前不久新增了15位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以及拉美、非洲等15个国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海外侨胞代表列席会议,他们收集海外民意建言献策,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另据报道,许多海外华侨华人带着创业项目重返家乡四川,投资四川,从经济合作到科技创新,从公益慈善到人文交流, 倾情倾力与四川同发展。
 
……
 
这些情况,着实令人感动。我想,家谱在其中一定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党的十九大提出,在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家谱中包含了许多祖训家规,承载着伦理规范,塑造着人格精神。它们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得益彰。有的家谱中记载有先辈族人敬老爱幼、精忠报国、造福乡梓、见义勇为、发奋学习、顽强拼搏等典型事迹,是对族人和后代进行人生教育的生动教材。在徐州一带的袁氏族人中,从政者不乏其人。故其家谱文献中能见到“告诫我袁氏子孙之公职人员,要弘扬祖德,加强文化修养,提高政治素质,奉公守法,秉公办事”等格言。
 
在人类进化早期,更强的体能意味着更多的食物来源和部落战争中更多的生存机会。由于男性在体能生理方面天然优于女性,于是,在资源有限甚至匮乏的情况下,重男轻女的思想便随之产生。南宋袁采率先在《袁氏世范》中的《睦亲》卷呼:“男女本应平等对待。”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妇女走出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女权主义发展道路。随着文化教育和集体生产的发展,女子同男子一样参加学习和劳动,社会地位得到提高,男女平等互助互爱之风大大发扬。徐州袁氏家族在2003年1月续谱过程中,“革除女不承父业旧规,按男女平等原则,计划生育国策,男女红丁同等入谱”,这是徐州《袁氏宗谱》的又一大亮点!
 
在执法司法领域贯彻男女平等宪法原则
 
古人认为,家谱有“聚其骨肉以系其身心”的教化作用。一个家族可通过多种方式凝心聚力,修谱建谱是最能产生凝聚力的途径。通过修撰家谱,血亲们不断登门拜访,反复核实情况,追根溯源,寻祖问宗,加强了家族内部人员和家庭之间的交流沟通,增进了家族内部的彼此了解和信任,极大凝聚了人心。
 
一个个家族的团结和谐,必将构成整个民族、整个社会的团结和谐。居住在徐州一带的袁氏家族于2016年启动新一轮续谱,上万名血亲群策群力,拧成一股绳,把一个“族人有本源之思,敬祖敬宗,老幼相扶,互相关怀,情亲谊笃,和和睦睦,共创昌盛,永传不替”的家庭风范又一次展现在世人面前,极大增强了家族的向心力。
 
《管子·小匡》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家谱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作为一种珍贵的人文资料,家谱是中华文明史中具有百姓特色的历史文献,与地方文献有着紧密联系,甚至可以说是地方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方志中所包含的内容如选举、职官、人物、户籍、祠宇、碑记、艺文等,在家谱中也是重要的内容。家谱为地方志和正史的可信度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佐证,对历史学、人口学、民俗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说:“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显然,续修、新修家谱不单是一个家族的大事,也是一个地方乃至整个社会均当关注和倡导的事情。
 
谱牒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的特有现象。为保护传承族谱文化,一些专家学者正在呼吁“中华家谱”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州袁氏家族万众一心,花了好几年时间再次续修家谱,实在是一桩了不起的大事,令人钦佩。目前,这项复杂而又浩大的工程大功告成,让人欣喜,当热烈祝贺!
 
2021年11月24日于成都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袁 征(1955年生于北京,祖籍四川阆中,现居成都。退休前为四川省人民检察院副巡视员)
责任编辑:翟娇娇
首页 | 资讯 | 艺术 | 修身 | 健康 | 民族 | 国学 | 图片 | 视频 | 爱国
中华传统文化网 鲁ICP备16009085号-5 鲁ICP备16009085号-2 公网安备 37010302000620 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鲁网文[2022]3054-086号 |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2022)000020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审核人员 鲁[2022]3701068号、鲁[2022]3701095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络编辑资格合格证(2014)第0254号
山东省网络文化内容审核人员证书 文审字 鲁[2017]0001号
Copyright © 2016-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