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另一种血脉。甘谷县青年张文龙,通过5年的时间,自发组织收集和整理当地流传的秧歌曲目,让先辈们传唱下来的声音得以继续留存,为下一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刘家墩秧歌由磐安镇刘家墩村先辈王四所创,后经过几代艺人不断的创新和改编,在民国时期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曾盛行当地。因刘家墩秧歌的流传主要以王姓后人间口传心授的模式为主,再加上一些老艺人的离世及时代的变迁,刘家墩秧歌的传承逐渐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2015年,在外工作的张文龙回到家乡,了解到刘家墩秧歌的现状后,他萌生了整理刘家墩秧歌的念头。 ![]() 张文龙告诉记者,从记事起,他便骑在外公的脖子上,听秧歌,看秧歌,刘家墩秧歌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工作以后,回想起童年唱秧歌的情形,便有了整理刘家墩秧歌的这种想法。想把刘家墩秧歌系统整理一遍,便于以后传唱。 张文龙与本村的秧歌爱好者一起,走访健在的老艺人,通过边听边记边备注以及对以前的原始清唱录音听写的方式,整理秧歌歌词,并根据本地戏曲和相关史实资料,对原来唱词有误的地方进行校正。经过1年多的时间,他整理出32首秧歌。这些整理出的秧歌词曲牌丰富,唱腔变化多端,题材也很广泛,内容包含古代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传统戏剧故事、现实生活等。但还有部分秧歌因为宗教习俗等原因,未能收录其中,他又多方动员,对秧歌词进行了二次整编。 ![]() 张文龙说,《达摩降妖》这首秧歌在我们村里面是最具有特色、也是最神秘的一首秧歌,它平时不能传唱,只有每年的正月十七才能唱这首秧歌,而且《达摩降妖》这首秧歌没有文字记录,都是通过咱们的老艺人一代一代口传心授传下来的,(并且)唱这个秧歌必须是(装扮)达摩的人才能学习和传唱,别人是不能传唱的,我们这次整理秧歌的时候,也把这个《达摩降妖》整理了下来,通过文字把它记录了下来。 ![]() 2020年12月,第二版的《刘家墩秧歌词》终于刊印了出来,在第一版的基础上,新版又收录了20首秧歌。张文龙特意回家,将印好的书籍送到了期盼已久的村民手中。刘家墩村村民魏福存说, 我作为一个秧歌爱好者,参与了这本书的制作过程,终于这本书印好了,总算对下一代有个很好的交代了,我感到很欣慰。 现在只要回家,张文龙就会组织村里的秧歌爱好者和老艺人唱秧歌,他希望将这种声音传递给更多的人,让刘家墩秧歌一直回响在这片土地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