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
阳信鼓书院获评山东省文化志愿服务典型
日期:2017-06-13
浏览:
来源:
作者:特约记者 翟成新 通讯
阳信鼓书院获评山东省文化志愿服务典型
传统文化网阳信讯(特约记者 翟成新 通讯员 张福燕)6月12日,记者从山东省文化厅获悉,为了全面总结近年全省文化志愿服务工作,推动下一步工作更好的发展,省文化厅下发了《山东省文化厅关于报送文化志愿服务工作有关材料的通知》,组织专家对各市和有关单位上报的材料进行了评审,共评选出30个基层文化志愿服务品牌项目、38个优秀文化志愿服务团队、40名优秀文化志愿者、28个优秀文化志愿服务组织,阳信鼓书院获评山东优秀文化志愿服务团队。
文化志愿服务,是指以志愿行动为服务方式,以文化为服务内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志愿服务形式。阳信鼓书院于2009年成立,现有曲艺艺人25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两名,是由阳信县民间艺人自发成立的民间团体。鼓书院现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西河大鼓一项,市级保护项目毛竹板书、渤海大鼓、木板大鼓各一项。鼓书院开展“送曲艺下乡”、“非遗”传承人深入农村,将自己代表性的具有乡土特色并且贴近农村生活的段子带给农民。同时,他们还带领自己的徒弟上台表演,促进了“非遗”的传承。西河大鼓是北方较为典范的鼓书暨鼓曲形式,源于清代中叶,曾流行于河北、山东、河南以及东北、西北部分地区。与过去风靡一时的场景相比,如今西河大鼓已是逐渐式微,精通者稀少,面临失传的风险。在山东阳信县,和西河大鼓一样面临失传的还有另外四项地方鼓书,毛竹板书、渤海大鼓、木板大鼓和鲁北大鼓。
据阳信县文化馆馆长周和平介绍,除了西河大鼓是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外,其余四个地方鼓书均是滨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这些鼓书在阳信和周边地区都非常受欢迎,民间艺人也很多,观众特别喜爱。但随着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观众们的选择空间更大了,传统鼓书的吸引力也弱了。”周和平说。
今年74岁的毛竹板书传承人李洪儒从16岁开始拜师学艺,历经三年才学成出师,是当地毛竹板书年龄最大的传承人。李洪儒说,上世纪50年代阳信县曾有一个专门的曲艺团体,不仅技艺精湛,而且名动四方。但受到现代传播途径和文化多元化的冲击,迫于生存压力,这个团体在上世纪80年代解散,当地从此鲜见这五个地方鼓书的表演。
“解散之后我偷偷地哭了好多次,想着这门艺术可能在我们的手里丢了,就特别难过。”李洪儒说,由于年龄普遍偏大,又没有务农的经验,他和其他几位传承人只能做点小生意维持生计,有的在建筑工地上当小工,有的在家卖豆腐,有的甚至摆摊卖老鼠药。
2009年,阳信县挖掘和保护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这5大地方鼓书的传承,专门成立阳信鼓书院。通过寻访民间老艺人,将25位民间传承人集中在一起,一方面照料这些老艺人的饮食起居,一方面促进相互切磋交流,并新创许多适应当下的新书段。
和过去靠做并不景气的小生意谋生相比,阳信县这些民间老艺人如今的生活有了保障。周和平说,阳信县鼓书院现在是当地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送文化下乡的重要部分,平时艺人们交流和创作,周末便下乡演出。每次演出均会支付给每位艺人50元的演出费,余下来的钱则为老艺人们提供免费食宿。
李洪儒说:“要不是组织起鼓书院,民间艺人还是一盘散沙,我们这些老艺人就还不知道上哪里去了。虽然年龄大了,但是往台上一站精神就来了,现在一场演上两个小时完全没问题。”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传统文化门户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热点信息
-
4月25日,2025上海?静安戏剧节开幕。当晚,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出品、根据同名电视剧改编的舞...
-
依据《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举办第五届“梨花杯”全国青少年戏曲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的通知》,经省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