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
我书即我思——李思峰的艺术人生与创作境界探析 路洪明
当代书坛,因中国高校书法教育与国家、省、市各级书协组织的展览赛事驱动,致使当代从事书法事业的从业人员不断增加,可谓规模空前。然,能进行学术研究,又善书艺,还能站在省级重要文化平台的视角研究传播推广书法,成就书法,李思峰应是杰出代表之一。思峰以“我书即我思”为书法艺术研创理念,在技法、文化、时代、个性四个维度诠释出其书法艺术认知。思峰26年的军旅生涯与14年文化馆工作经历,塑造了独特的艺术品质。研究发现,其书法创作在古拙技法中呈现军旅特质,在厚积文化底蕴中践行知行合一,在时代语境下守正创新,最终凝练为刚柔相济的个性化风格。思峰的艺术实践揭示了书法作为文化载体与生命表达的双重本性,为当代书法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心无物有联
一、军旅磨砺的笔墨情怀 思峰的书法技法,深植于军营生活的历练。从济南军区书画研究会服役开始至担任部队政委的军旅经历,逐步将部队纪律与军人特质内化为独特的笔墨语言。其隶书创作尤为显著地体现了这一特质:对《曹全碑》《张迁碑》等经典的研习超越形似,笔法严谨而富于变化,横画“蚕头雁尾”的处理兼具法度与灵动,结体方正雄健中蕴含微妙意趣——如军人“跨立”之姿,肃穆中见从容。《海岳名言》曰:“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思峰从临摹、到集字、再到创作,因军人的经历,赋予书法特有的临创个性。此种风格既源于传统碑帖熏陶,更是军营意志淬炼的结晶。 在章草创作中,思峰进一步融合军人的果决与学者的缜密。黄庭坚《论书》云:“学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须多看古人书,浸润之,乃入神。”其章草笔势连绵若行军布阵,点画分明如令行禁止,对节奏的精准把握——兼具“急就章”之迅捷与“平复帖”之沉着——恰似军事战术中的攻防转换。代表作《孙子兵法章草长卷》不仅实现了军事典籍与古典书体的形式统一,更成为其军旅精神向艺术语言转化的典范。其篆、行、草诸体兼修的历练,形成了技法层面的高度融通与灵机应变性。
题画诗
二、知行合一的传承实践家学滋养加之不断的自我学习修养(先后在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信阳陆军学院、南京政治学院、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央文化干部管理学院学习深造),使思峰的书法创作始终置于中华文化传承的宏观视野中。孙过庭《书谱》:“且元常(钟繇)专工于隶书,伯英(张芝)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拟草则馀真,比真则长草,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总其终始,匪无乖互。” 孙过庭在此提到王羲之(逸少)之所以能成为书法大家,是因为他既精通各种书体,又广泛涉猎,体现了广博的学养对书法艺术的重要性。思峰依然是,思维丰富,广涉博取,从临摹到创作再到学术,互为成就。作为《书法的力量——中国书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融合发展研究》的作者,思峰提出“书法活态传承”的重要性,强调书法应在当代生活中保持其生命力。该理念对其创作实践产生直接影响,使其作品既扎根传统文脉,又呼应时代审美视角。在山东省文化馆(山东省非遗保护中心)担任领导、研究馆员,他充分发挥平台优势和专业特长,策划书画展览500余场,组织参与惠民活动几千次,将书法从书斋推向机关、企业、学校、社区乃至边防等公共场域。这种“艺术为民”的践行理念,深刻塑造了其作品公群性与艺术性并举的特质。
兽为品德联
三、守正创新的实践探索刘熙载:“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这句名言强调书法作品是书法家个性、学识、才能和志向的综合体。思峰的军人、文化馆人双重履历,专心书法学习、研究、推广之经历,对当代书法创新发展有着自己的体会与感悟。面对传统艺术的当代转型命题,思峰通过形式创新与传播革新予以回应。在创作形态上,其探索涵盖适应现代展厅空间的大型作品(如3×7米隶书《望岳》),以及契合现代家居美学的小幅精品,拓展了书法在当代物理空间中的存在维度。作为山东省社区教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关于书法在社会传播领域,思峰积极推动技术赋能。其主导的“数字书法体验”项目(山东省文化馆),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名帖书写过程,引导公众对笔墨特性的认知方式。在书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方面专家,他推行“书法公益课”“艺术普及六进”“百千惠”等文化品牌项目,突破传统师徒授受模式,以广泛参与性促进书法的社会化普及,为传统书法艺术的当代生存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杜甫《望岳》
四、生命历程的风格结晶“我书即我思”的艺术理念,在思峰的作品中得到直观体现。亦是“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的理念,说明了思峰创作的动力来自于内心的志向和情感,而非外界条件。20余载的军旅磨砺加14年文化馆工作经历,最终淬炼为“刚柔相济”的个性化语言:章草线条如铁画银钩,彰显军人风骨;隶书笔意厚重而流畅,流露文人雅趣。其章法布局巧妙平衡,传统韵律与现代构成意识明显,尤其在大幅创作中,通过字组关系与墨色对比营造出富有乐舞性的视觉节奏。随艺术境界升华,其创作由“刻意求工”转向“自然天成”,体现出对书法本质的深刻领悟——艺术终归于心灵的自由表达。其风格演变印证了个体生命体验向艺术语言转化的完整路径。黄庭坚《山谷题跋》云,“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这意味着,书法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个人品德、学识和修养的体现。黄庭坚认为,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深厚的学识底蕴,即使他的笔墨技巧再高超,也只是俗人而已。思峰的书法艺术之路,揭示了书法作为文化实践的核心价值:从军人到文化工作者的身份转换,从技艺锤炼到文化传承的使命升华,构建了一条融合个体生命体验、艺术语言探索与社会文化担当的生命凝练。其“我书既我思”的朴素理念,在当代语境中彰显出深远意义——书法不仅是笔墨技艺的呈现,更是人生境界的写照;创作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文明赓续的责任。如其所言:“当我们拿起毛笔时,我们不仅在书写汉字,更在延续文明;当我们研习传统时,我们不仅在继承遗产,更在开创未来。”思峰的人生实践昭示,真正的艺术生命,必将在传统长河中激荡起属于时代的独特浪花。
《孙子兵法》章草长卷
热点信息
-
7月18日,由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工笔画学会共同主办的“第十二届中国工笔画作品展”开幕...
-
我 当代书坛,因中国高校书法教育与国家、省、市各级书协组织的展览赛事驱动,致使当代从事书法事业的从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