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太原市非遗保护与传承发展成果显著
截至目前,太原市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8项、省级项目96项、市级项目255项、县级项目607项。记者日前从市政府了解到,近年来,太原市不断健全名录体系、强化管理机制、落实传承职责,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更加彰显。
据了解,太原市目前已基本将调查发现的体现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项目列入非遗代表性名录,实现了分级保护的目标。全市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3人、省级传承人84人、市级传承人161人、县级传承人645人;有非遗传习展示中心7个,各类非遗展示馆和传承所84处,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个,为太原市非遗的传承、保护、展示和宣传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保护中,太原市加大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支持力度。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由中央财政每年发放传承人补助费2万元,省级传承人由省级财政每年发放传承补助费5000元,市级传承人由市级财政每年发放传承补助费1500元,资助其开展授徒传艺、教学、交流等活动。加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理论培训、技能提升和新媒体传播业务培训,认真开展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和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工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各级非遗传承体验中心(馆、所)全部实现免费开放。利用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泛开展非遗传承活动,引导鼓励群众参与非遗保护传承。
通过推进非遗“五进”,太原市强化非遗代表性项目知晓度,夯实非遗传承保护的社会基础。近年来,开展非遗代表性项目进景区、进社区、进军营展示展演活动3000余场,惠及群众800万人次。组织200余名代表性传承人走进中小学校园,形成“一校一非遗”模式,青少年对非遗的热情和兴趣日益高涨。
以建设“一带、一廊、一区、一圈”为目标,持续推动非遗附加效益的转化。加快培育农耕文化带,推进清徐老陈醋专业镇建设,打造“清风徐来·无醋不在”区域公用品牌。加快构建晋商文化走廊,利用晋商博物院建成开放、钟楼街开街运营等契机,推出非遗研学游、民俗体验游等一批文化精品旅游线路。加快打造方言文艺区,建成太原方言博物馆。加快形成节庆文化圈,太原锣鼓、社火表演和晋祠庙会、葡萄文化旅游节等成为太原文化旅游“新名片”。
太原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太原市将持续锚定“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目标,构建更加科学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切实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推动全市文旅事业创新发展。
热点信息
-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经全国教育装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查通...
-
6月26日,2025年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建设推进会在广州召开。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负责同志出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