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东营悉心安排黄河滩区及黄河南展区迁建之后百姓生产生活
曾几何时,黄河滩区与黄河南展区是水患频仍、贫困交加的代名词。如今,随着旧村台改造提升、社区化搬迁和配套服务的日臻完善,这片土地正经历着脱胎换骨般的巨变。滩区百姓不仅彻底告别了“晴天土、雨天泥”的艰辛岁月,更是在崭新的家园门口,稳稳地接住了触手可及的便利服务、在家增收的踏实门路和浸润身心的文化滋养。近日,记者走进杨庙、龙居等社区,亲身感受搬迁群众圆梦安居后,那份洋溢在便民服务站、共富工坊和热闹活动室里的获得感与幸福感,见证“家门口”铺就的幸福生活新图景。
服务情满
“事儿往下放,家门口就能办!”
8月14日11点,走进东营市垦利区董集镇杨庙社区的老年餐厅,工作人员正麻利地准备着午餐。墙上贴着一周菜单:星期一,冬瓜炒肉、西红柿鸡蛋汤;星期二,土豆炖鸡、清炒豆角……
在杨庙社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不是一句空话。60岁以上的村民,都能在社区老年餐厅吃上一顿暖心午餐,一荤一素,热乎可口。餐厅负责人王祝娥说:“每天都有几十位老人来吃饭。政府给补贴,像低保户、五保户这样的困难老人,一顿饭就花一块钱。”
为了把干部和群众的心连得更紧,杨庙社区推行“点单-派单-接单-评单”一条龙服务,谁家需要公益帮扶、结对关爱,志愿者就上门帮忙,文明乡风在基层扎下了根。便民服务站负责人李晓杭道出关键:“92项便民服务和94项警务事项下沉社区,让群众在家门口好办事。”
在距离杨庙社区八公里处的东营区龙居社区,“15分钟便民生活圈”已然成形:学校、商业街、卫生院、休闲广场触手可及。“咱们真是赶上了好政策,住上了新房子。现在社区啥都齐全,日子比过去强太多了!”社区居民刘静雯对现在的方便深有体会。
在龙居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居民们有什么事儿在这里大都能够解决。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集聚党建群团、政务受理、卫生健康等各类服务资源于一体,可为居民提供就业、养老、医疗保险认证、法律援助等服务,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办理各项业务,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龙居社区党委副书记、主任邱添介绍,社区还充分考虑到了不同年龄段、不同类别人员的不同需求,差别化打造社区餐厅、儿童活动室等实用功能室,吸收各村支书、网格员等群体,成立多支志愿服务团队,主动认领消防安全、文艺展演等“社区微项目”,激发社会参与活力。
地处黄河滩区的利津县北宋镇高家村则与附近的丁家、董王、滩区单家三个村进行“跨村联建”,联合组建北宋镇高家片区,党总支建立“大事共议、实事共办、要事共决、急事共商、难事共解”的议事协调机制,每周一对重点工作进行部署,将大事、难事摆在台面上协商解决;他们还充分整合利用四个联建村原有服务设施,打造集学习教育、议事协商、公共服务于一体的“乡村CBD”,承接56项各类下沉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为联建村群众开展直办、代办服务等,片区群众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办事。
致富路宽
“家门口把钱挣,心里踏实!”
幸福日子,不光靠方便,还得靠兜里有钱,心里不慌。搬到龙居社区后,居民赵国红先是在社区公益岗就业,有了稳定收入和时间。后来公益岗到期了,她这勤快人闲不住,又加入了社区的“共富工坊”。“织好一床被罩,就能挣个一两百块。就在家门口,钱挣着了,家里活儿、孩子一点没耽误!”能安居乐业,赵国红这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和赵国红一样,在杨庙社区南门附近的“共富工坊”里,居民李福霞也已是这里的熟练工,从零基础到技术娴熟,仅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工作就在社区旁边,不耽误家里事,还能赚份收入。”她一边缝纫被罩一边说,“平均月收入三千多,好的时候四千多。干得多挣得就多,在家门口赚钱,很知足!”工友们的笑声随之响起。
杨庙社区北范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大棚里也是一片繁忙景象,工人们正忙着对芦笋进行管理。“品质不错,这品相准能卖个好价钱。”技术员赵国峰满意地点点头。
为鼓起群众“钱袋子”,曾经产业薄弱的北范村党支部领办了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解决了数十名村民就业问题。社区更牵头组织11个村成立沿黄党支部领办产业联合社,构建“专业公司做市场、合作社搞生产、党支部抓服务”的产供销体系。通过建设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孵化中心,对合作社大棚实行统一种植管理,带动各村集体经济增收均超3万元,帮助700余名社区居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如今,社区建成了共富产业园、冷链仓储、果蔬采摘园、杨庙·黄河里农文旅融合等项目,带动30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3000余元。”董集镇党委副书记、杨庙社区党委书记张麦荣表示,“未来,我们将持续优化社区环境和公共服务设施,把杨庙社区建设成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人民群众的幸福家园。”
在距离杨庙社区不远的高家村驻地,山东养仕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中草药种植基地里也是一片忙碌,务工人员穿梭在田间地头,熟练地进行收割、分级、装袋等工作。
“基地位于黄河滩区,总共1500亩,是按照800元/亩流转的附近高家村的土地。”基地负责人黄军介绍,基地将采收后的中草药趁鲜进行加工,可以加工成中药饮片、化妆品等20多个品类的产品。据了解,单纯中草药种植的亩均收益只有几千元,而经过初、深加工后,亩均收益能达到3万元以上。
基地的发展带动了周边村民的就业,这里日常用工二三十人,旺季能达到二三百人,每天80元工资,“育苗、除草、移栽,都是些力所能及的活,离家就二里地,非常方便。”黄军介绍。
文化滋养
“家门口的好去处,日子有滋味!”
赶上放假或者闲下来,杨庙社区的郭盼就爱一头扎进社区的图书室,闻着书香,享受那份难得的自在。跟她一样,居民们对家门口“冒”出来的健身室、棋牌室这些活动场所,那是赞不绝口。场所里天天都热闹:老伙计们约着下棋打牌,街坊邻居凑一块儿唠唠家常,笑声不断。“社区里有这么个好地方,风吹不着,日头晒不着,舒坦又自在,真好!”郭盼的话里透着浓浓的满意劲儿。
“咱们社区,可守着黄河文化、南展文化这些‘宝贝’呢。”张麦荣介绍道,“靠着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我们把‘硬件’弄得更好了,‘软件’服务也更丰富了,大伙儿的精神头越来越足!”社区整合资源,把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社区文化广场都拾掇一新,不光添了图书室、健身室、棋牌室这些好去处,还专门建了个黄河南展区历史文化展厅。这儿不光是玩的地方,更成了文明实践和社区治理拧成一股绳的纽带,把理论宣讲、红色故事、科普知识、文艺活动、健身锻炼这些服务都聚到一块儿了,给居民们打造了一个方便又舒心的“文化大本营”。
杨庙这边搞得红火,龙居社区的非遗传承也焕发了新生机。曾经愁没人学的龙居草柳编,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贾针的努力和社区帮衬下,现在自己有了“非遗工坊”。这工坊不光把手艺传下去了,还靠着网上直播“火”了一把,点赞数好几万。
“群众想吃啥‘菜’,咱就上啥‘菜’!”邱添一句话道出了社区文化服务的门道——“订单式”服务。社区摸准了老中青不同的喜好,巧妙地把爱国爱家、团结互助这些大道理,揉进了热热闹闹的活动里:给老人们放红色电影、唱大戏,在光影和戏文里传承家国情怀;给中青年量身打造社区运动会,在比赛和合作里体会“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带着孩子们搞“书香伴成长”阅读活动,从好书中明白诚信、友善的道理。逢年过节,猜灯谜、包粽子、包饺子这些老传统更是少不了,把“团圆”“和睦”的暖意包进欢声笑语里。这套“老少皆宜”的活动,一年下来办一百多场,上万人次参加,让那些大道理像春雨一样,不知不觉就融进了大家的日常生活。
老辈儿留下的文化记忆,也在新点子中焕发出旅游的生机。在黄河边儿上,北宋镇南贾家村的“黄河人家·北岸营地”,透着股别样的诗意。走进去,7套原木色的民宿小院藏在绿树丛中,顺着青石板小路往下走,一片绿茵茵的大草坪出现在眼前,天幕帐篷支棱着,彩虹滑道鲜艳亮眼,CS场地有模有样,柴火灶台烟火气十足。
“这块地方,以前就是个撂荒的房台子。”黄河人家风景区负责人王翠垚介绍,在民宿里,景区还特意开辟了个“特产角”,摆满了北宋镇周边的特色农产品,游客们可以边尝个新鲜,边听听这些土特产背后的种植故事和乡土人情。如今,“黄河人家·北岸营地”已经和东营市文旅集团联手,精心打造了好几条成熟的游玩线路,露营、团建、研学这些文旅活动在这儿都搞得风生水起。
热点信息
-
为保护弘扬传承以“两路”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为主体的青海省红色文化旅游资源,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
-
为加强旅游市场执法工作,总结交流集中办案活动经验成果,进一步提升执法人员业务能力,8月11日至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