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济南市:构建产教融合新生态 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
济南市以资源整合为核心抓手,构建起“项目引领、跨省协同、省级统筹、市县落地”的全域资源整合机制,着力打破区域、行业、校企间的资源壁垒,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构建产教融合发展新格局。
一、国家项目引领,打造融合创新高地
一是构建产教融合创新体系。作为国家首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以国家级“济南市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产教联合体”为核心载体,创新形成“政-行-企-校”四方协同治理机制,聚焦智能制造产业链需求,坚持“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理念,通过深化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四个合作”,做实专业、课程、教材、师资、实习实训“五金建设”,形成“产业赋能教育、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支撑产业”的良性循环。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国家级产教联合体,创新性设立“工程机械新能源现场工程师学院”,探索“14322”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模式,即“一观引领,四方联动,三方共商,校企共育,两委共诊”,开展企业员工与在校学生双轨并行的模块化培养,定向输送“精操作、懂工艺、善协作、能创新”的复合型技术人才5581人,完成现场工程师培养9535人。三是打造区域人才培养高地。投资26.4亿元建设的山东(济南)智能仿真实训基地,集成虚拟仿真、数字孪生、智能工厂等核心模块,规划建设高端智能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九大实训中心,形成“教学-实训-研发-服务”一体化平台,基地填补区域高端技能人才培养载体空白,为山东省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跨省协同共建,激活区域人才动能
一是组建跨省级黄河流域产教联盟。牵头沿黄9省职业院校及龙头企业组建黄河流域产教联盟,自2021年成立以来,成员单位从初始的职业院校、龙头企业扩展至涵盖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多类型主体,形成“高层次人才共享机制”和“技能大赛体系”两大核心框架。通过建立高层次人才共享库,开展校长和教师跨区域交流挂职,推动优质师资流通与教育管理经验互鉴。二是加强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成立黄河流域虚拟仿真教学联盟,集成40余家单位资源建成智能建造、新能源运维等领域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库,通过远程实训平台为流域内院校提供沉浸式教学服务,年培训超5000人次。例如,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开发的智能建造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实现从设计建模到施工管理的全流程数字化教学,有效破解跨区域实训资源不均难题。三是推动联盟功能迭代与生态赋能升级。通过持续优化运行机制,联盟功能从初期的平台搭建向生态赋能跃升,2023年产教对话活动促成“黄河流域新能源汽车产教融合共同体”等4个专项平台成立,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衔接。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教融合共同体启动教材共建项目,首批覆盖沿黄9省院校。同时,通过产教对话、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常态化活动,逐步形成覆盖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产业服务的流域产教融合生态体系,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方位人才支撑。
三、省级统筹联动,铸强产业发展引擎
一是牵头成立省会经济圈产教联合体。联合淄博、泰安等七市成立“省会经济圈产教联合体”,覆盖政府、高校、企业等多元主体,推动区域产教合作从松散型协作转向制度化运行。联合体围绕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组建7大产教融合实践中心与技术攻关平台,形成“产业需求导向、资源协同整合”的区域产教融合新范式。二是强化校企协同育人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累计共建产业学院66个、合作培养项目317个,其中3项入选教育部现场工程师专项计划,如济南职业学院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培养汽车制造类现场工程师,实现“入学即入职、毕业即转正”的精准育人。依托7大产教融合实践中心与技术创新平台,校企联合培养产业急需人才1.2万名,企业定向录用率超70%,攻克近10项关键技术难题,形成“企业出题-院校解题-联合体助题”的高效闭环,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与产业升级。三是打造区域师资培养共享平台。连续举办四期“职教大讲堂”,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围绕现代职教体系、产教融合等主题作报告,吸引27所高职院校、140所中职学校参与专题辅导。通过跨区域师资交流、课程共建、资源共享,促进职业教育理念更新与教学模式创新,该平台成为省会经济圈职业院校交流互鉴、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有效提升区域职业教育整体质量与服务产业能力。
四、市县落地实施,协同育人成效凸显
一是构建多方联动治理体系。市级建立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定期召开跨部门协调会议,统筹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现代产业体系需求。区县同步推进职教联合体实体化运作,莱芜、章丘等4个区县共建实训基地1161个,联合比亚迪、浪潮等企业年均输送技能人才12.1万人。其中莱芜区“鲁中国际生物谷就业实践基地”聚焦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实训-科研-就业”一体化运作模式,章丘区“工匠学院”依托明水技术创新基地年培训电力行业高技能人才2000人次,形成可复制的县域职教改革样本。二是营造产教融合育人生态。以“四链协同”为导向深化校企合作,市级层面推动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与300余家企业共建“选择济南 共赢未来”就业服务平台,年均举办专场招聘会提供9000个优质岗位,构建“校-企-生”三方共赢格局。三是拓宽技能人才成长渠道。推动21所中职学校与济南都市圈内17所高职院校合作开展中高职“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2所中职学校与济南都市圈内2所本科高校合作开展中职本科“3+4”对口贯通分段培养,5所高职院校与济南都市圈内11所本科高校合作开展高职本科“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打破人才培养壁垒,为技能人才成长提供多样培养形式。
热点信息
-
近日,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
-
8月26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指导,中国文化馆协会、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与沈北新区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