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菏泽职业学院:深耕非遗传承 赋能地方发展
菏泽职业学院立足菏泽市非遗资源禀赋,创新构建“技艺传承+文化浸润+产业赋能”三位一体育人模式,全面实施“文创+科创”双轮驱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度融入职业教育全链条。
一、构建“技艺传承”教育生态,夯实非遗育人根基
一是课程设置精准对接非遗需求。构建起“基础课程、非遗模块、实践项目”课程体系,开发非遗校本教材,创新开办了“曹州面人”“黄河泥塑”“曹州木版年画”等8门公共选修课,每学期吸引1000余名学生参与学习,在实现文化育人的同时,形成了“教学工场+大师工作室+文创孵化”的培养闭环。二是大师引领焕发传承活力。聘请菏泽市27名齐鲁工匠、技能大师和非遗传承人为客座教授,创设赵东民泥塑、曹州李派面塑等9间非遗大师传承工作室和12间研学课堂,推行技艺传承人和专业教师双导师制。创新“项目制”教学模式,学生参与牡丹主题文创设计、黄河文化IP开发等实战项目。三是数字赋能创新传承方式。打造“非遗数字资源库”,探索大师现场匠心手造、AI实时智能互动、网络直播推广销售“三位一体”的线上线下互动互通新模式,形成“技艺学习、产品设计、市场转化”全链条培养路径。实现了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统一,打造了传统文化产业赋能现代生活的新业态。
二、厚植“文化浸润”育人土壤,培育文化自信根基
一是环境育人彰显文化特质。在大学科技园开辟1万多平方米室内场地和3000平方米室外场地,建成集非遗文化长廊、手造文化展示区、研学区、大师工作室、文创产品展陈区、手造产品直播区于一体的展示体验中心。积极探索“静态展示、动态参与、活态传承”非遗传播形式,吸引众多师生参与非遗传承与保护。园区获评省级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山东精品旅游文创示范单位。二是活动育人强化价值认同。组织非遗大师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30余场,受众学生群体超10万人。在菏泽第33届国际牡丹文化节期间,创新举办以“国色当潮、青春花漾”为主题的菏泽市首届大学生牡丹文化节,将传统技艺、民间美术、非遗课程等多个项目引入驻菏8所院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牡丹文化和青春校园文化深度融合,辐射周围10万名大学生参与活动。三是国际交流拓展传播维度。与韩国、马来西亚等国高校开展非遗交流,2023年以来西班牙、韩国、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的文化官员和专家学者到访学校大学科技园,园区所展示的非遗项目如山东手造、牡丹文创产品等受到好评。相关活动不仅为非遗传承与发展注入新活力,也搭建起文化交流桥梁。
三、深化“产教融合”创新实践,激发产业振兴动能
一是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旅融合。以牡丹文化、黄河文化为主线,建成万花湖美术馆、巨野工笔画艺术长廊、故宫牡丹文化展厅、青泽书苑等一批非遗旅游文化展厅,融合艺术、直播、茶饮、阅读等多种业态,以公益形式向社会开放,累计接待团队及个人9万余人次。聘任3位国家级鲁菜大师,在文化旅游与艺术学院成立精英班,让牡丹绽放在舌尖上。将牡丹产业与科技创新相结合,打造了“永不凋谢”的四季牡丹,不断设计研发文创产品,活态传承文化基因。 二是探索非遗产业数字化运营路径。与菏泽市牡丹产业服务中心签订战略协议,为菏泽市舜耕牡丹、龙池牡丹、中花科技等多家企业搭建了一条集牡丹产品展示、数字机器人直播、电商线上带货于一体的线上线下销售矩阵。整合学校人工智能、物联网应用技术、大数据技术、电子商务等专业优势,推动了非遗产业研发和市场化进程,学校商贸物流系(网络直播学院),引入数字机器人技术,设置集数字机器人直播带货、大学生实验实训和电商人才培养的网络直播间20余个,对菏泽市文化产品及地方特色产品进行线上销售,获得可观收益。三是产教融合为新质生产力蓄能。建成“菏聚变”众创空间,入驻文化创意、人工智能等企业50多家,初步形成了产教融合发展新生态。着力建设文创产业培育、非遗文化传承、高层次人才培训、职业教育实训、人工智能制造“五大基地”和牡丹产业创新、电子商务服务、总部经济发展、优质项目路演“四大中心”。与6所驻菏大中专院校联合,在学校产教融合大学科技园区建设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真实生产、技能人才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等功能齐全的菏泽市大学生创新就业联盟基地,为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和突破菏泽鲁西崛起提供技术人才支撑。
热点信息
-
9月15日至17日,以“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为主题的第九届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主会场活动...
-
9月16日,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开展2025年文化和旅游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和服务质量提升线上培训。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