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
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工业工程学院:党建领航非遗木雕传承 校地协同服务乡村振兴
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扎根云岭大地、深耕林业职业教育,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持续探索职业教育与地方特色产业深度融合。其中,工业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教师党支部自2013年10月成立以来,会聚20名教学科研一线骨干党员,构建起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雁阵”格局,凭借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示范引领优势,创新实践“党建+非遗木雕”模式,以剑川木雕非遗保护与创新发展为切入点,为服务乡村振兴开辟特色路径。
党建引领 构建产业协同新机制
党建是引领发展的“红色引擎”。学院教师党支部始终将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党建引领非遗传承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构建起多方联动、协同高效的发展新生态。
学院实施非遗传承铸魂行动,构建“3+X”联动铸魂学习机制,将传统技艺传承与工匠精神培育有机融入思政教育、专业教学与社会实践,利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增强师生文化自信与使命担当。建立产业协同机制,学院整合村党支部、木雕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等多方资源,推动形成“党建+非遗+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开展精准技术服务,学院组织技术培训班,制定产品质量标准与工艺规范,推动木雕产品标准化与品牌化。
育人创新 打造非遗传承“剑川样板”
人才是产业传承发展的核心支撑。学院以创新育人模式为突破口,构建“校企协同、师徒相授、实践赋能”的人才培养体系,为非遗传承注入新生力量。
学院与剑川县甸南狮河木雕工艺协会党支部建立联建共建机制,建立“剑川木雕”专业示范点;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每年选派优秀师生赴大理剑川开展实地教学与创作实践,让学生深入理解木雕技艺精髓,弘扬工匠精神。同时,推动产品研发创新,组织党员教师开展技术攻关,依托黄荣文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开发具有独特艺术价值的创新产品,构建“木材改性—雕刻—销售”绿色循环产业链,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内涵与创新动能。
科技赋能 推动传统技艺现代转型
科技是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学院主动拥抱现代科技,推动传统木雕技艺与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深度融合,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技术创新应用层面,学院积极推动传统木雕技艺与现代科技融合,开展数控雕刻、AI智能雕刻等新技术培训,并建立数字化图案数据库,为传统工艺注入创新活力。在管理模式层面,学院实施统一图纸、商标、订货、验收与价格的“五统一”管理模式,有效促进产业规范化与规模化发展。在市场价值层面,学院通过“协会+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显著提升“狮河木雕”品牌价值与市场竞争力。
实干笃行 交出乡村振兴优异答卷
通过“党建引领、教育夯基、科技提质、实践增效”四位一体模式的深入实施,学院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学院以“党支部+工作站+合作社”的“党建+”模式为红色引擎,形成产学研用协同体系,显著提升木雕产业品牌效益与市场竞争力。依托专家工作站与实训工坊,学院打造“定向培养—技能认证—创业扶持”育人链条,3年来培养专业人才150名,开展技术培训25场,年培训达1500人次,有效促进就业与区域产业创新。新建创新工作室,申请专利3项,研发新产品55项,实现风化木、水沉木等废弃资源高值化利用。构建“木雕+文旅”产业链,吸引青年返乡创业,成为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
党建引领航向,非遗凝聚根魂,产业托起希望。学院以“党建+非遗木雕”为纽带,将政治引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乡村需求深度绑定,深刻诠释了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责任担当。未来,学院将继续在非遗文化传承与乡村产业振兴的道路上持续探索、勇毅前行,书写新时代校地协同、共建共享的发展新篇章。
热点信息
-
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扎根云岭大地、深耕林业职业教育,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持续探索职业教育...
-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深化吴越国秘色瓷的历史、工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