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创新“三位一体”育人体系 知识产权赋能区域产业发展
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坚持以匠心育才、以创新赋能,着力构建“标准引领—项目驱动—知产赋能”的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体系,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创新双向赋能机制,构建逐阶递进课程体系
为提高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匹配度,学院以“技术评估—专利运营—商业策划”三大核心能力为培养主线,构建“基础夯实—能力强化—实战提升”逐阶递进课程体系,推动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深度融合。一是学历教育筑基,强化技术转移素养。开设《技术转移实务》《知识产权运营》《科技成果商业化策略》等核心课程,将技术需求挖掘、专利布局分析、技术合同管理等能力纳入培养目标。校企共建知识产权及技术转移服务产教融合实践中心,设置专利导航沙盘、技术评估仿真系统等实训模块。二是职业培训提能,精准对接产业场景。依托山东省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分设初、中、高级技术经纪人培训课程,覆盖“需求诊断—技术匹配—交易谈判—产业化落地”全流程。引入企业真实项目作为教学案例,要求学员独立完成技术商业化可行性报告撰写及路演答辩。三是项目化贯通,提升驱动力。建立《技术转移能力等级标准》,明确初级、中级、高级技术经理人能力要求,学员通过项目成果验收或参与转化路演完成职业资格认证,形成“学用一体”闭环路径。
二、打造全链条生态平台,破解转化服务碎片化难题
学院构建“信息共享—专家匹配—转化服务—产业孵化”全链条生态,依托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山东省技术转移人才培训基地、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等四大创新平台,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紧密对接。一是四大平台筑基,夯实服务能力。整合多元资源构建服务闭环,构建“育人—用才—服务”一体化生态圈,打造省市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6个,为技术转移服务提供强有力的平台支撑。二是“一站式”服务中心赋能企业。构建以政策解读、技术改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为核心的“基地+学会+公司+服务对象”社会服务路径。通过整合山东省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等资源,实现“需求发布—专家响应—合同签约”快速闭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三是全方位服务体系,提升转化效能。建立技术经纪人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学员在申请职业资格升级时,需完成至少3个技术对接项目或参与2次成果转化路演,确保其具备实战经验。
三、规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通转化“最后一公里”
针对科技成果转化落地难的问题,学院构建“理论+实践+政策”三维能力提升体系,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一是标准引领,建立规范化培养路径。编制《鲁南片区技术经纪人职业能力标准》,明确初级、中级、高级技术经理人在技术评估、法律风控、商业策划、市场分析、项目管理、知识产权运营等六大核心模块的能力要求,为技术经理人职业成长提供可持续支撑。二是项目驱动,实战化锤炼能力。组建由学校教授、企业工程师、政府科技管理者构成的教师团队,全程指导学员完成技术转化项目。将企业实际需求转化为培训实践项目,要求学员独立完成技术商业化方案设计,并推动项目签约落地。参培学员主导完成“量子级金刚石制备技术转化”“矿用特种车驾驶室顶升装置研发”等项目270项。三是知产赋能,全周期价值挖掘。为每项科技成果提供专利导航服务和专利布局分析报告,帮助企业构建核心技术专利池。联合金融机构推出“技术交易信用贷”,以技术合同预期收益为质押,为中小企业提供低息贷款。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标准化”双引擎战略,联合规上企业发布国家标准、地方标准等100余项。
四、发挥试点作用,构筑技术转移人才培养新高地
作为全国高职类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学院牵头建设“知识产权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培育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科研项目24项,形成“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培养生态。一是强化人才培养成效。累计推送科技服务信息超13万条,服务企业1289家,培训初中级技术经纪人912人,学员完成技术交易额55.46亿元,两次获评山东省技术转移人才培育基地考核“优秀”等次。二是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培育出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山东省教学创新团队等,“标准引领-项目驱动-知产赋能”社会服务体系被省内外多所院校借鉴学习。
热点信息
-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经全国教育装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查通...
-
6月26日,2025年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建设推进会在广州召开。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负责同志出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