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法豸非遗”走出千年文脉守护新路径
近日,在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姑田镇的一座古厝里,省级非遗“连城宣纸”的工匠们正将竹帘沉入浆池,一抬一落间,雪白的纸浆随竹帘起落凝结成形,八百年的古法技艺在指尖流转。
在连城县这片被誉为“中原古文化活化石”的客家祖地上,孕育着69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瑰宝,每一缕空气都弥漫着非遗的气息。
如何运用法治力量解锁千年文脉守护新路径?近年来,连城县人民法院按照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和最小干预的原则,着力打造“法豸非遗”司法品牌,立足“点线面”的司法保护方式,积极延伸和拓展非遗司法保护的厚度、深度、广度,让千年文脉在法治护航下焕发新生。
点上精准发力
连城县四堡镇雾阁村是中国传统村落,这里坐落着保存完好的古书坊建筑群,也是明清时期中国雕版印刷基地之一。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古书坊修缮、雕版保护、技艺传承等问题逐渐凸显,非遗保护面临危机。
为有效破解这一难题,连城法院依托“村居法官”工作机制,对四堡雕版印刷技艺实施挂牌保护,设立集法律咨询、信息共享、纠纷调处和文化推广等功能于一体的非遗保护工作站,将司法服务的“精准点”直接扎在非遗传承的“第一线”。
近日,一起因雕版印刷所有权问题产生的纠纷引起村居法官注意。这起纠纷中,村民因对雕版的物权、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导致80块珍贵雕版被出借后迟迟无法收回。法官迅速介入,通过梳理证据、明晰法律关系,依法判决被告返还雕版,不仅维护了传承人权益,更守住了雕版印刷技艺的“物质载体”。
纠纷虽然解决了,但这并不是司法保护的终点。村居法官依托司法保护点,深入四堡雕版印刷、连史纸制作工坊等地,了解非遗技艺制作流程、技艺保护及传承情况,与传承人深入交流技艺保护难点,量身定制了“一对一”的法律服务方案。
同时,连城法院联合当地党委、政府就文物古迹保护、安全防范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推动非遗技艺与法律保护精准衔接。
线上协同联动
白鹜鸭药膳是连城独有的非遗之一,一盅清补鸭汤承载着客家人世代相传的养生智慧。
然而,2024年年底,连城白鸭协会发现网上售卖的白鸭比连城售卖的便宜,且擅自使用白鸭地理标志,遂向连城法院寻求帮助。
了解情况后,连城法院联合企业、协会代表,就如何保护白鸭地理标志进行交流,并从知识产权保护、依法维权等角度进行指导。
今年年初,连城法院联合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果断出击,对涉嫌侵权滥用地理标志的行为及时亮剑,有效遏制侵权乱象,守护连城白鸭纯正醇厚的味道。
针对非遗文创产品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的问题,连城法院知识产权专业审判团队主动“靠前服务”,提醒传承人要及时申请知识产权保护。
此外,连城法院立足审判实际和辖区特色文化,深挖典型案件背后的制度漏洞、管理短板和社会问题,通过完善与县市场监管局、文旅局、司法局等部门合作共建机制,规范知识产权纠纷调解规则,构建“司法+行政”协同网,让纠纷调解更高效、保护举措更精准,形成“打击+预防+服务”的全链条守护,让每一项非遗品牌都能在法治框架内健康发展。
面上广泛覆盖
不久前,连城法院依法审理了一起故意损毁文物案,对邹某破坏古建筑的行为予以严惩,形成有力震慑。
为系统性赓续客家祖地历史文脉,连城法院立足辖区特色,制定加强文化遗产司法保护的工作机制,成立专门审判团队,实行“三合一”审判模式,对县域内的传统民俗技艺、古建筑遗迹、传统小吃三大文化遗产及衍生、关联产业开展司法服务和保护。
连城法院组织村居法官充分利用开学第一课、非遗奇妙夜、芙蓉李采摘节等时间节点,走进校园、街头巷尾、非遗工坊等场所,向师生、村民普及有关古建筑、非遗技艺等司法保护方面的法律知识,发放知识产权风险防范手册,提高传承人主动保护意识,也增强普通群众参与非遗保护的意识。
“非遗是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我们要保护好历史文化遗迹,守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连城法院民事审判庭庭长江爱香表示,连城法院将立足审判实际,持续深化“点线面”司法保护方式,积极延伸司法服务触角,为客家文化传承与发展保驾护航。
热点信息
-
10月25日,2025海丝文旅大展正在火热举行,“只此鄞州”主题展区表现亮眼,不仅多维呈现湖光山色、...
-
10月20日,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33个山东省非遗IP应用案例,蓬莱阁景区“‘非遗+旅游’深度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