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鲁东大学:“三个聚焦”赋能新闻传播专业高质量发展
鲁东大学立足新闻与传播学学科特色,紧扣时代脉搏,聚焦“高位谋划、机制创新、强化保障”发展主线,全面深入推进专业高质量发展。传播学专业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一、聚焦高位谋划,下好专业发展“先手棋”
学校始终坚持“立足前沿、服务国家、面向未来”的理念,科学制定新闻传播学科专业的发展规划。一是优化顶层设计,明确发展定位。结合国家媒体融合战略和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传播行业的新需求,通过整合新闻学、传播学、数字媒体技术等学科资源,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确立了“技术赋能、交叉融合、国际视野”的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了创新实践强、国际传播能力强的“双强互促”的人才培养特色。二是强化党建引领,凝聚发展共识。围绕新时代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通过研讨会、座谈会等,广泛听取意见,将有组织党建、有组织科研、有组织教书育人充分结合,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三是深化对外合作,拓展发展空间。持续加强新闻与传播专业与地方、学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的资源共享、战略合作,积极共建实习基地、联合实验室,拓展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学校与烟台市融媒体中心和山东城市服务职业学院联合倡议发起成立“山东省AIGC传媒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培养高素质传媒产业人才。先后与凤凰数媒科技有限公司、山东省舆情宣传中心、烟台融媒体中心等15家企事业单位达成合作,为学生搭建了实习实践平台。
二、聚焦机制创新,打好专业发展“组合拳”
面对新时代新闻传播行业的快速变革,学校以机制创新为抓手,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激发办学活力,创新构建新文科发展模式。一是创新培养模式,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围绕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价值领航、靶向攻坚、创孵贯通”的培养体系。打造“学术导师+行业导师+技术导师”复合团队,推行“项目制师徒工作坊”,形成协同育人机制。新增《直播实务》《网络直播与品牌营销》等前沿课程,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国家战略、文化传承融入《纪录片创作》等核心课程,促进价值塑造与专业培养有机统一。二是搭建科研平台,培育创新团队。持续推进有组织科研,多次举办科研交流推进会,实现了新闻传播师资“人人有平台、个个入团队”,充分激发教师科研活力。近年来专业教师主持国家级重大课题、重点课题各1项,其他国家级课题7项;省部级科研课题11项;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奖3项,发表CSSCI论文20余篇,出版著(译)作14部。三是主动对接服务国家战略,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立足专业优势,积极对接国际传播战略等国家重大需求,同时依托山东半岛区位特色,深度融入区域经济发展。通过校地合作,与烟台市委宣传部共建“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联合烟台市融媒体中心、社科联等成立“瞻云舆情研究智库”,为政府与企业提供舆情分析、品牌传播等智库服务。运营鲁东大学融媒体研究院,助推区域媒体融合创新。打造共建“新闻与传媒实践基地”,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鼓励教师赴行业一线挂职调研,推动学术研究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切实发挥高校服务社会职能。
三、聚焦强化保障,筑牢专业发展“硬支撑”
学校以新闻与传播学学科师资建设为引擎、以硬件升级为支撑、以管理优化为保障,系统构建新闻传播专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一是师资建设强根基。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构建“引育并举”师资队伍建设体系。专任教师有业界经验占比超80%。打造高水平导师团队,现有专业博导3人、硕导19人,涵盖省教学名师、优秀研究生导师及市级以上人才计划入选者。二是硬件设施促提升。学校积极共建国家级数字化语言文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省级骨干学科实验中心全媒体实验中心、省级高等学校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鲁东大学广播电视站,联合业界共建“凤凰-业达现代传媒产业学院”,打造融媒体研究院、舆情智库等实践平台,构建“云端+实景”智慧教学体系,实现沉浸式传媒人才培养。三是文化建设优氛围。学校持续加强文化建设,注重营造开放包容、鼓励创新的育人环境,通过文学博物馆等特色文化品牌打造,强化价值引领和学风塑造,构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良好氛围,营造了和谐向上、赋能创新的育人环境。
热点信息
-
10月25日,由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的“春雨润丝路·花开张家川”2025年“春雨工程”甘肃省文化...
-
10月25日,故宫博物院建院一百周年暨中国紫禁城学会成立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故宫博物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