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艺术 修身 健康 民族 国学 图片 视频 爱国 手机版
资讯 资讯 跟主席学国学 活动 公告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传承校史精神基因 用心点亮“大思政课”

来源:中华传统文化网 作者:山东第一医科大学 人气: 发布时间:2023-04-02
摘要: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批示,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校史厚重的精神基因,发挥其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史料宝库”作用,在立德树人方面的“源头活水”作用,在文化传承方面的“坚强阵地”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批示,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校史厚重的精神基因,发挥其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史料宝库”作用,在立德树人方面的“源头活水”作用,在文化传承方面的“坚强阵地”作用,点亮“大思政课”,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一、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

学校注重传承校史中的红色基因,把红色资源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汲取精神滋养,铸魂育人。附属山东省立医院历经战火的淬炼,铸铮铮铁骨,从南昌时期设立军医处,到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部重建,医院高度重视医疗体系建设,高举党的统一战线旗帜,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吸纳医疗人才,加入抗日救亡的钢铁洪流。学校将这些红色基因作为培根铸魂的最好营养剂,作为培养时代新人的宝贵资源和生动教材,将红色基因融入学校育人的各环节全过程,发挥红色文化教育在立德树人中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帮助青年大学生坚定理想、立志明德,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以实际行动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

二、传承校史厚重精神基因,铸魂育人

学校厚重的校史精神基因承载着学校发展进程中历代师生医护员工戮力前行中的责任担当,报效祖国、建功人民的光荣与梦想,构成学校传统精神的核心要素。新中国成立以来,以王兆骏、尤家骏、仲崇祜等为代表的校(院)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奋不顾身、深入疫区,跋山涉水、披星戴月,为我省在全国率先实现以省为单位,基本消灭黑热病、丝虫病、疟疾、麻风病等重大流行疾病,夺得新中国灭病史上“四连冠”立下了不朽功勋;上世纪70年代,老一辈教育工作者在当时还很偏僻的新泰市楼德镇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塑造了优良的学风和教风,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新中国成立后,回到人民手中的附属省立医院,用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铸成山东乃至全国医学前进的基石;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谢立信院士和于金明院士勤奋探索、刻苦攻关,征服了一座又一座医学高峰,引领山一大在肿瘤放疗、眼科角膜病等领域达到国内领军乃至世界先进水平。在一代代山一大人身上所体现出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服务人民的赤胆忠心和永不止步的执着追求,构成了山一大人的主要精神因子,底蕴深厚、历久弥新、赓续不辍。

学校党委将这些弥足珍贵的校史精神基因融入课程思政教学,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实现家国情怀教育、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通过着力打造“领航工程”党建品牌,利用开学第一课,组织师生座谈会、开展主题班会、报告会、主题党日、志愿服务等活动,推动校(院)老一辈科学家的家国情怀等校史厚重精神基因进课堂、进头脑,涵养青年学生追求真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责任担当,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迎难而上的实干精神。

三、强化校史文化浸润,构筑青年价值体系

学校注重校史文化育人,将校史文化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推动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同频共振,营造“大思政课”的浓厚氛围,构筑青年价值体系。一是拍摄纪录片《泰山作证》,通过现场纪实、人物访谈、历史再现、沙画等艺术手段,讲述了山一大科学工作者为消灭黑热病、丝虫病、疟疾三大疫情而不懈努力的故事。二是建设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发展史展示馆,通过图片、图表、实物、视频等形式还原山一大科学工作者与寄生虫病斗争的历史场景;三是建设校史馆、医学影像博物馆、山东眼科博物馆,培养科创素养和科学精神,涵养爱国主义情怀,激发昂扬斗志,让校史中宝贵的精神财富不断彰显新的时代价值,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四是开展校史文化研究,围绕典型事件、杰出人物等编撰推出校史任务专访,丰富校史文化研究成果,为师生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五是建构青年宣讲话语体系,组建校史宣讲团,组织学生追溯校史记忆、访谈校史人物、挖掘校史故事、体悟校史文化,让学生在实践中知校、爱校、荣校。开展校史故事宣讲活动,讲好山一大校史故事,通过党史中的山一大故事、青年诗会等文艺表演,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剧本的创作和节目的表演之中,在叙述和演绎校史故事中感受自强不息的山一大精神,激励全体师生医护员工,担当作为,聚力争先、提质增效,全面推动“一流大学”建设。

责任编辑:翟娇娇
首页 | 资讯 | 艺术 | 修身 | 健康 | 民族 | 国学 | 图片 | 视频 | 爱国
中华传统文化网 鲁ICP备16009085号-5 鲁ICP备16009085号-2 公网安备 37010302000620 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鲁网文[2022]3054-086号 |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2022)000020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审核人员 鲁[2022]3701068号、鲁[2022]3701095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络编辑资格合格证(2014)第0254号
山东省网络文化内容审核人员证书 文审字 鲁[2017]0001号
Copyright © 2016-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