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艺术 修身 健康 民族 国学 图片 视频 爱国 手机版
资讯 资讯 跟主席学国学 活动 公告

菏泽医专:探索医养健康服务新模式

来源:中华传统文化网 作者:菏泽医专 人气: 发布时间:2023-04-12
摘要:菏泽医专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充分发挥医学资源人才优势,主动对接医养结合产业发展,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成一所集医、养、防、教、研、培六位一体的护养中心,形成“医养康护、产教研学”医养结合新模

菏泽医专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充分发挥医学资源人才优势,主动对接医养结合产业发展,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成一所集医、养、防、教、研、培六位一体的护养中心,形成“医养康护、产教研学”医养结合新模式,树立优质医养健康服务新标杆。

一、主动建立服务标准,打造行业示范

一是优化老年照料服务标准。在医养结合和技术创新框架下,制定老年照料服务流程、服务指南,明确每一个环节服务标准。从老人自理能力、养老服务形式、管理模式等实现了“家庭式生活,亲情护理,宾馆式管理”的医养康服务模式。二是制定特定群体、特定领域服务标准。已完成山东省卫健委定向委托《安宁疗护服务指南》和《失智老人服务标准》制定并通过验收,促进专项服务领域的专业化和标准化。三是制订“多学科协作整合照护服务”流程标准。协调医疗、康复、社工、营养等各专业团队进行多学科协作整合照护服务,改变过去“以疾病诊疗为中心”的被动服务为“以健康管理为中心”的主动服务,建立“多学科协作整合照护服务”模式。

二、注重提升服务质量,打造行业品牌

一是加强服务设施建设,智能化养老环境。护养中心老人生活区、餐饮区、老年活动中心、康复保健区、老年病科区等五大区域均按照国家标准进行硬件设施配备,电视网络互联互通,为百姓提供电视医院、居家社区养老、生理检测、老年大学、健康节目等一站式服务,使用“智慧医养平台”、“老年智能手环”等高科技适老化产品,实现现代化养老服务转型。二是优化人员配备,建设高质量团队。建设高标准专业化护理团队,医护专业专科以上学历,平均年龄28岁,具有全面的专业知识、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能够及早发现、处理问题。三是个性化均衡营养,多样性健康活动。营养师及餐饮团队每周根据老人的身体情况进行个性化饮食设计,荤素相宜,满足营养和健康的双重需求。同时设有营养餐厅、自助餐厅,满足不同老人的饮食习惯,真正做到以个人需求为导向。配备专业社会工作者师6名,负责策划、组织、实施入住老人的日常活动和主题活动,引导老人走出房间、积极社交,满足精神文化娱乐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四是重视老年心理慰藉,及时做好情绪疏导。老人们普遍会面临孤独、失落、抑郁、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护养中心设置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为老人们提供免费心理咨询,帮助老人打开心结,缓解情绪压力,对情绪波动较大、状态不佳的老年人及时介入进行情绪疏导,解决他们在日常生活、疾病和康复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五是开通绿色通道,实现医养无缝对接。附属医院各科室与护养中心无缝对接,医护人员24小时值班,为老人提供全时段、全方位的健康身心保障。医生根据各区域老人身体情况定期巡诊,让老人无需走出园区,便能享受常见病诊疗、健康评估、体征监测、建立并动态管理个人健康档案等专业化、可持续的医疗服务。当发生重大、突发性疾病时,立即开通绿色通道,住院、养老随时转换,真正做到做到“健康有干预、慢病有管理、急病有措施、大病有通道”。

三、着力创新服务培训,打造培训标杆

一是规范培训流程。包括但不限于培训目标及原则、培训职责、培训内容和形式、培训收费等规范统一。承办“人卫杯”2019全国职业院校老年保健与管理技能竞赛、菏泽市第三届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竞赛、菏泽市脑瘫康复专业人才培训班等大型培训和比赛,提升了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促进了当地医养产业的发展。二是依托产教融合办学,培育精品课程。以实用性为导向,开发内容丰富、不同层级的培训课程17门,使每一个培训课程都有特定教材和品牌讲师。三是创新培训形式。除课堂面授外,开发实操示范、案例讨论、管理游戏、角色扮演、师徒切磋、诊断指导、现场模拟、线上阅读等形式,使学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选择不同的培训形式,提升培训质效,提高服务水平。四是共建培训基地,服务基层医疗。充分发挥医养培训基地和平台的作用,与市卫健委、民政局、鲁西新区签署养老人才队伍建设项目合作协议,与全市30家医疗机构和6家养老机构共建合作,培训老龄健康暨医养结合工作骨干和养老护理及服务人员3686人次,服务健康山东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翟娇娇
首页 | 资讯 | 艺术 | 修身 | 健康 | 民族 | 国学 | 图片 | 视频 | 爱国
中华传统文化网 鲁ICP备16009085号-5 鲁ICP备16009085号-2 公网安备 37010302000620 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鲁网文[2022]3054-086号 |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2022)000020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审核人员 鲁[2022]3701068号、鲁[2022]3701095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络编辑资格合格证(2014)第0254号
山东省网络文化内容审核人员证书 文审字 鲁[2017]0001号
Copyright © 2016-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