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艺术 修身 健康 民族 国学 图片 视频 爱国 手机版
资讯 资讯 跟主席学国学 活动 公告

平邑街道中心幼儿园五举措守护幼儿心理健康

来源:中华传统文化网 作者:管衍芬 人气: 发布时间:2023-04-13
摘要:为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培养幼儿积极向上、活泼开朗的性格,平邑街道中心幼儿园立足幼儿年龄特点,为幼儿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为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培养幼儿积极向上、活泼开朗的性格,平邑街道中心幼儿园立足幼儿年龄特点,为幼儿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一、制定教学计划,培养良好习惯。

       幼儿园通过研讨、调查问卷等途径,把心理健康和人格教育融入教学活动中,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特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和教学计划,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通过图片、故事、小视频、游戏表演等方式,不断丰富幼儿健康知识,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体育锻炼习惯。在培养幼儿健康行为过程中,采用集体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的方式;先针对群体进行教育,通过改变群体行为卫生习惯,来帮助个体行为的养成,再针对个别特殊幼儿多提醒、多关心、多指导,使整体幼儿获得较全面的健康教育。

       二、营造温馨氛围,感受园所温暖。

   创造一个适合幼儿心理安全需要的环境,对其心理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幼儿园针对幼儿这一心理特点,营造温馨教育氛围,老师一个亲切的微笑,一声友好的问候,一个自然的爱抚,就会让孩子逐渐融入一个心理安全、情绪稳定的环境,确立起新的依恋对象,开始新的社会交往。同时,充分利用园所室内外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室外可设置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大、中型玩具,形象逼真的动画;室内设置便于幼儿随时阅读的图书,幼儿自由取放的小型玩具,美工区、娃娃家等活动区域,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由选择,引导孩子在这些区域中,自己建立游戏规则,自己设置游戏内容,逐渐学会分享、懂得谦让。

       三、关心爱护幼儿,肯定赞赏尊重。

      幼儿园鼓励教师与幼儿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教师不仅关心每一个幼儿,成为幼儿的朋友,而且充分尊重幼儿的人格,以民主、宽容的态度走近幼儿,认识幼儿,用亲切的微笑驱散幼儿的自卑,用信任的目光消除幼儿的胆怯,用慈爱的抚摸鼓励幼儿的进步,用赞赏的语言肯定幼儿的成功。在教育幼儿时要注意方法,对幼儿的活动及活动结果不能要求过严、指责过多、评价不公正,禁止采取讽刺、挖苦的口吻或不合理的惩罚,这样不仅达不到教育目的,反而大大刺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促使幼儿养成报复、自卑等不健康的心理,对自己应付周围环境的能力发生怀疑,进而影响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家长和教师要尊重他们,多用表扬、肯定、鼓励的正面教育,使其自尊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四、渗透一日生活,适时引导教育。

    幼儿园的活动以游戏为主要活动,游戏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是贯穿始终的。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通过幼儿感兴趣的游戏适时开展心理素质教育,除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还能让心理素质教育发挥增效作用。在选择游戏时应注意选用一些具有心理健康内容的角色游戏、体育游戏等,通过此类游戏,让幼儿体验群体游戏的乐趣,促进幼儿适应新的环境,能够有效增进幼儿间的相互合作,增强合作兴趣,提高合作意识,锻炼合作能力。可以说游戏和心理素质教育是一对相互促进的教育形式,即能让孩子在愉悦的游戏活动中进行健康心理的训练。 同时,游戏也是合群性养成、独立性培养的一种极好的手段,能较好地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提高,以及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能力的协调发展。

       五、家园协调共育,双向沟通交流。

    积极推进家园共育,与家长主动联系,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电话、微信、致家长一封信、幼儿园半日活动、家长开放日等方式,主动和家长沟通交流,了解幼儿心理健康状况,及时指导家长正确疏导幼儿的不良情绪。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向家长全方位、多角度推送心理健康知识,同时开展健康科普、安全、生命、生活卫生、行为习惯、亲情和责任等教育,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任重而道远,平邑街道中心幼儿园还会继续不断探索前进,积累经验,充分做好家园有效互动和沟通,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得更好、更细、更有特色,真正的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在健康温馨的环境中生活,并健康快乐的成长,努力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出“爱”的温度和“心”的色彩。

         (管衍芬)
责任编辑:翟娇娇
首页 | 资讯 | 艺术 | 修身 | 健康 | 民族 | 国学 | 图片 | 视频 | 爱国
中华传统文化网 鲁ICP备16009085号-5 鲁ICP备16009085号-2 公网安备 37010302000620 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鲁网文[2022]3054-086号 |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2022)000020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审核人员 鲁[2022]3701068号、鲁[2022]3701095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络编辑资格合格证(2014)第0254号
山东省网络文化内容审核人员证书 文审字 鲁[2017]0001号
Copyright © 2016-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