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艺术 修身 健康 民族 国学 图片 视频 爱国 手机版
资讯 资讯 跟主席学国学 活动 公告

济南市:创新实施“泉融和”特殊教育品牌

来源:中华传统文化网 作者:济南市教育局 人气: 发布时间:2023-04-18
摘要:济南市创造性地利用济南“泉家文化”,首创“泉融和”特殊教育融合教育品牌,通过课程融合,医教结合,家校社联合等,大力发展特殊教育融合教育,更好满足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康复需求。目前,全市现有各级各类特殊教育学校13所,教职工614人,小学、初中、高

济南市创造性地利用济南“泉家文化”,首创“泉融和”特殊教育融合教育品牌,通过课程融合,医教结合,家校社联合等,大力发展特殊教育融合教育,更好满足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康复需求。目前,全市现有各级各类特殊教育学校13所,教职工614人,小学、初中、高中、职专阶段在校生共计4053人,其中特教学校就读1251人,送教上门830人,1972名残疾儿童少年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

一、上下联动,强化资源支撑

建立融合教育“市级资源中心—区县级资源中心-学校资源教室”三级支持体系,建成2个市级资源中心、14个区县资源中心、203个资源教室,建立“1+N”发展共同体,通过联合教研、体验式培训、专业人员跨区域巡回指导等措施,推进资源共享、管理互通、责任共担,带动区域特殊教育协同发展。历城区依托全区21个资源教室,就近形成21个协作组,囊括全区89所中小学校,实施“资源教室+”的工作策略,第一时间对接新招收随班就读学生,破解因随班就读学生数量动态变化而造成的资源教室重复建设或数量不足等难题。

二、握指成拳,集团协作办学

一是大力推动集团协作办学机制,依托济南特殊教育中心牵头成立济南特殊教育集团,全面接管济南市莱芜特殊教育学校,增挂济南特殊教育中心莱芜校区校牌,确立了“制度共立、教师共修、课堂共建、教学共研、资源共享、特色共创”的发展思路,做大做强龙头学校。二是加强校际资源的共享与整合,槐荫区72所中小学校,组成五个特殊教育学研共同体,通过“项目化”教研解决共性问题。三是推动区县特殊教育学校全部纳入普通教育集团化办学机制,并与一所以上随班就读学校组建“普特协作集团”,同时充分发挥两期随班就读示范校的作用,以随班就读示范校为中心建立“1+N联盟”,在巡回指导、教师发展、学生成长、质量提升等方面探索可推广、可复制的管理模式和办学典型。

三、职业规划,技能成就未来

优化对残疾学生职业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加强残疾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开设烹饪、工艺美术、中医养生保健、服装设计与工艺、现代家政服务与管理等专业,不断提升残疾学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承办第十五届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特殊教育组比赛,比赛共设护理技能、服装设计与工艺、烹饪3个赛项,济南特殊教育中心3个参赛队在所有赛项比赛中均有获奖。

四、医教结合,创设“定制教育”

一是将医学评估与教育评估有机结合,实现发现、鉴定、评估、教育教学、康复训练、转衔的一体化管理,做好适龄残疾儿童教育安置。济南特殊教育中心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医教结合实验校”,3个学校评为省特殊教育“康教结合”实验学校。二是通过个别化医学评估准确把握其障碍类型及能力发展情况,为残疾孩子量身定制IEP个别化补偿教学计划、资源教室课程表,构建了“1个常规课程+9个特殊需求领域课程”的十大课程体系,全面实施“精准康复”个性化教育。三是加强学校无障碍设施设备建设配备,大力推动辅助器具进校园工作。如配备轮椅、助视器、助听器、大字版教辅材料以及无障碍环境建设等,促进辅具与环境、课堂、学生相适应,辅具与学校课程、文化同步发展,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五、科技赋能,建设智慧校园。

依托济南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特殊教育教学资源库,开发数字化特殊教育课程教学资源,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支持特殊教育学校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校园信息化和智慧化发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优势,运用丰富的多媒体资源、精细化的教学工具、大数据分析来助力教学模式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济南特殊教育中心先后被评为“山东省首批人工智能示范校”“济南市首批智慧校园示范校”。

六、全员育人,助力综合康复。

教育部门联合卫健、残联三家部门联手制定‘三送三人行’服务清单,涵盖了家庭医生送医、康复师送康、特教教师送教等方面的内容,制定送教(医、康)上门方案,合理安排课程,开展定人、定点、定时、定内容的送教服务。全市共有送教上门学生830人,参与送教教师1006人,2022年共完成送教近3万课时。区县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定期派出巡回指导教师,对随班就读残疾儿童少年和承担随班就读工作的学校提供指导、咨询与帮助。目前全市有4个区获评全省随班就读示范区,44所学校(幼儿园)获评随班就读示范校。同时,落实全环境育人,积极争取残联、民政、街镇办事处等社会力量,凝聚关心支持特殊儿童少年发展合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融合环境。

责任编辑:翟娇娇
首页 | 资讯 | 艺术 | 修身 | 健康 | 民族 | 国学 | 图片 | 视频 | 爱国
中华传统文化网 鲁ICP备16009085号-5 鲁ICP备16009085号-2 公网安备 37010302000620 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鲁网文[2022]3054-086号 |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2022)000020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审核人员 鲁[2022]3701068号、鲁[2022]3701095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络编辑资格合格证(2014)第0254号
山东省网络文化内容审核人员证书 文审字 鲁[2017]0001号
Copyright © 2016-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