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艺术 修身 健康 民族 国学 图片 视频 爱国 手机版
资讯 资讯 跟主席学国学 活动 公告

山东轻工职院: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

来源:中华传统文化网 作者:山东轻工职业学院 人气: 发布时间:2023-11-09
摘要:近年来,随着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全面深化。作为江北唯一一家以丝绸纺织为特色的职业院校,山东轻工职业学院坚持“依托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思路,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抓住纺织服装产业数字化转型契机,共建混合所有制

近年来,随着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全面深化。作为江北唯一一家以丝绸纺织为特色的职业院校,山东轻工职业学院坚持“依托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思路,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抓住纺织服装产业数字化转型契机,共建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做强特色专业品牌,让产教融合从“一头热”到多方共赢。60多年来,学院累计为全国丝绸纺织服装产业输送超3万名技术技能型人才,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授予“国家纺织服装人才培训基地”荣誉称号。

一、凝聚合力从“两张皮”走向“一盘棋”

一是深推校企合作构建“五同”育人机制。2020年学校与上海赛特丝绸进出口有限公司共建混合所有制“国际时尚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由公司副总担任“国际时尚学院”院长,将企业需求融入教学周期,全过程参与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重构、模块教学设计,形成“校企同创新、专业同建设、人才同培养、团队同成长、资源同享用”的“五同”育人机制。

二是打造一园四中心实践教学基地。近三年来,学校与上海赛特丝绸进出口有限公司双方投入 6000 多万元打造“一园四中心”(1960 丝绸创意园、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时尚创意中心、服装制造中心、丝绸文化中心)实践教学基地,多名业内专家作为发展顾问和客座教授。“长三角时尚产业联盟”“中国应用色彩体系色彩教育创新中心”“时尚产业人才成长联盟”等陆续落户学校,为当地产业升级、城市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二、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是打造“虚实融合、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虚实融合”指将虚拟仿真数字化操作与实习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创意设计能力,强化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能力递进”指构建“单项实训—专项实训—综合实训”三级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将企业真实项目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工学交替”开展识岗实习、轮岗实习和跟岗实习,实现技术技能和人文素养的递进提升。

二是开展与企业需求紧密对接的“产学研培创”项目。以项目为载体进行工艺创新、科技研发和社会服务,形成“接单、设计与生产、交付”实践路径,促进“作品、产品、商品”有效转化。联合京东集团、山东毛豆科技网络有限公司等电商企业,打造学生直播技术技能实操平台,线上销售淄博丝绸及当地农副产品。截至目前,共整合78个品牌、750 余款产品,完成网商校内美工项目5179单,客户服务项目运营1万余工时。

三是在专业、师资、科研的全方位转型升级,培养出更多被市场接纳的高素质人才。据统计,山东轻工职业学院共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80 余个,服装与服饰设计省级高水平专业平均就业率超 98%,百余名毕业生成为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三、突出特色激发传统专业新活力

一是构建特色素质教育体系。学校开设《丝绸文化》《百年服饰》等5门丝绸文化公共必修课,《鲁绣技艺》《美术鉴赏》等 12 门公共选修课,坚持组织匠心匠艺大课堂、传统技艺展演等系列活动,做强丝绸区域品牌。深入实施“非遗文化进校园”“淄博丝绸记忆”工程,鼓励艺术设计系牵头组建非遗团队,成立“青悠坊”草木染工作室,挖掘古法草木染技艺的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将天然草木染与丝绸有机结合,设计更多符合当下审美的时尚作品。

二是培育高水平教师团队。学校对标纽约帕森斯学院、意大利马兰戈尼学院等知名院校人才培养理念、课程教学标准,实施“双带头人”培育计划,引聘高校专业带头人、头部企业技能大师、能工巧匠20余名,组建了“艺术家+技师工程师+设计师”三位一体教学团队。

三是打造特色文创品牌。学校依托校内工作室和20多个独立设计师品牌运作平台,推动了课堂教学内容国际化、教学成果市场化。师生团队开发了“齐锦工坊”“青悠坊”“山轻袂”等多个品牌,推出30余款文创产品,受到市场欢迎。

山东轻工职业学院党委书记范桂君表示,通过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城融合,让传统专业焕发新生机,特色办学之路越走越宽,不仅服务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更凝聚起立德树人新动能。

责任编辑:翟娇娇
首页 | 资讯 | 艺术 | 修身 | 健康 | 民族 | 国学 | 图片 | 视频 | 爱国
中华传统文化网 鲁ICP备16009085号-5 鲁ICP备16009085号-2 公网安备 37010302000620 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鲁网文[2022]3054-086号 |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2022)000020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审核人员 鲁[2022]3701068号、鲁[2022]3701095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络编辑资格合格证(2014)第0254号
山东省网络文化内容审核人员证书 文审字 鲁[2017]0001号
Copyright © 2016-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