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艺术 修身 健康 民族 国学 图片 视频 爱国 手机版
资讯 资讯 跟主席学国学 活动 公告

临沂大学:深化“三融育人”改革,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来源:中华传统文化网 作者:临沂大学 人气: 发布时间:2023-12-23
摘要:临沂大学始终坚持具有沂蒙精神特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全面落实OBE理念,深入推进“三融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推进“城校融通”为契机、深化“产教融合”为路径、强化“科教融汇”为动能,不断推动产业链与专业链无缝对接,打造城校教学科研一

临沂大学始终坚持具有沂蒙精神特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全面落实OBE理念,深入推进“三融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推进“城校融通”为契机、深化“产教融合”为路径、强化“科教融汇”为动能,不断推动产业链与专业链无缝对接,打造城校教学科研一体化的育人体系,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和引领未来产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一、推进城校融通,打造校地合作共建格局  

一是深化校地合作,构建“政校企”协同育人机制。落实《临沂市与临沂大学城校融合发展实施方案》,以产业学院、特色学院、大学科技园等为载体,构建了学校主导、政府推进、企业参与的协同育人机制。与政府企业合作建设了山东省高校首个实体建制的乡村振兴学院,与地方政府合作建设了一批高层次育人平台,与临沂市科学技术局合作建设了大学科技园,与华东野战军总部旧址等联合建设了全国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等,将行业企业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二是围绕地方产业发展,优化学科结构。学校主动对接区域商贸物流、生物医药、高端化工、现代高效农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导和新兴产业,调整优化学科结构,成立山东商贸物流研究院等37个联合科研机构,商贸物流研究院编撰的《临沂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方案》助力临沂入选首批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学校获批黄河流域水土保育与生态健康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等省级研究平台18个。三是立足地方人才需求,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改造提升传统专业,新建人工智能等12个“四新”专业;临沂市投资5亿元建设临沂大学医学院、联合成立山东省首个碳中和学院。专业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专业结构布局,学校重点打造了7个应用型专业群,其中4个专业群获批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学校获批“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首批支持单位。

二、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一是推进校企深度合作。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共建专业,实现本科专业校企合作、行业合作全覆盖。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学校实践课程教师,学校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培养,培育“双师双能型”教师。与地方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建设了14个产业学院,覆盖了全部“十强”产业,其中3个产业学院获批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二是共建协同育人平台。校企合作共建,企业投入经费,打造校内外一体化产学研基地,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302个,科研机构37个,校、院两级创新创业教育中心26个,创新创业实践基地121个。实现专业教育与实习实践的无缝对接,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搭建了产学研一体化实践平台。三是构建协同育人机制。行业企业专家通过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资源建设、承担教学任务等方式,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形成校企深度融合、学界业界共同实施的协同育人机制。合作共建应用型课程123门、行业企业课程资源库129个、共编教材63部等,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的毕业论文(设计)占比50%左右。

三、强化科教融汇,创新科研反哺教学机制

一是推动教学科研一体化发展。强化学科龙头作用,构建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机制,以一流学科引领一流专业,实行硕士点学院全覆盖工程。将学科优势转化为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优势,打造“科教结合、科教协同”的科教融汇新范式。二是打造教科研一体化团队。实施“五个一”工程,所有教师融入一个热爱教学的科研团队,参编一本高质量的教材,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致力一个不断深化的教学改革,打造一个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全面提升专任教师科研反哺教学能力。建成“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近3年本科生参加教师科研团队、科研项目7000余人次。三是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完善科研促进教学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将个人科研成果、学术前沿、先进技术转化为前沿课程、教学内容、项目案例、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等,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与创新能力。近三年,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成效显著,转化前沿课程187门、指导学生发表论文1604篇,学科竞赛获奖水平显著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明显,学校获评“山东省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责任编辑:翟娇娇
首页 | 资讯 | 艺术 | 修身 | 健康 | 民族 | 国学 | 图片 | 视频 | 爱国
中华传统文化网 鲁ICP备16009085号-5 鲁ICP备16009085号-2 公网安备 37010302000620 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鲁网文[2022]3054-086号 |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2022)000020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审核人员 鲁[2022]3701068号、鲁[2022]3701095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络编辑资格合格证(2014)第0254号
山东省网络文化内容审核人员证书 文审字 鲁[2017]0001号
Copyright © 2016-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