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艺术 修身 健康 民族 国学 图片 视频 爱国 手机版
资讯 资讯 跟主席学国学 活动 公告

张家口市4人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来源:中华传统文化网 作者:文旅张家口非遗科 人气: 发布时间:2024-03-11
摘要:文旅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文化和旅游部令第3号),评选出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我市晋剧代表性传承人董丽萍、李萍;秧歌戏(蔚县秧歌)代表性传承人屈登梅;民俗类
文旅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文化和旅游部令第3号),评选出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我市晋剧代表性传承人董丽萍、李萍;秧歌戏(蔚县秧歌)代表性传承人屈登梅;民俗类 打铁花(蔚县打树花)代表性传承人刘尚德4人入选。

国家级非遗项目介绍

晋剧

项目类别:传统戏剧


晋剧,汉族地方戏曲,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之一,又名山西梆子。因产生于山西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也称为“中戏”,外省称之为山西路梆子,主要流行于山西中、北部及陕西、内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区。晋剧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柔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特风格。

2006年05月20日,晋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为Ⅳ-18。

晋剧是在清康乾年间山陕梆子腔流布到张家口,与当地民歌、秧歌剧等民间艺术融合而成的地方戏曲,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包容了山陕梆子、中路梆子的基本形态,吸纳京剧、河北梆子、北路梆子等剧种的优长,导入当地秧歌、民歌等地方民间艺术元素,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唱腔优美流畅,道白字清韵圆、音乐格调鲜明多彩,表演行当突出个性。其剧目丰富,文武戏皆备。传统戏有500多个,现经常上演剧目有百余个。近年来有新编历史剧《龙城二娇》、《太阿剑》、《董存瑞》等。


董丽萍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介绍



董丽萍,女,汉族,1963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张家口戏曲艺术研究院导演,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晋剧传承人,德艺双馨文艺家。1982年毕业于张家口地区戏曲学校,同年分配到张家口青年晋剧团工作。期间在中国传媒大学和中国戏曲表导演高级研修班进修;曾担任张家口青年晋剧团创作室主任;

领衔主演作品:《穆桂英大破天门阵》《杨门女将》《春草闯堂》《三请樊梨花》《龙城二娇》《汉宫秋月》《潘金莲》《狸猫换太子》(3本)《四郎探母》《窦娥冤》《梳妆楼》等多部优秀传统和近代原创剧目,曾荣获河北省演员“百花奖”“红梅奖”,和戏剧节表演一等奖。

主要导演作品: 《雪如意》荣获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作品资助项目,同年荣获第十四届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魏象枢》荣获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作品资助项目,同年荣获河北省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剧目奖;《老戏台》荣获国家艺术基金小型舞台作品资助项目;《金笊篱》获得全国群星奖入围奖和国家艺术基金小型舞台作品资助项目;《送驴记》荣获国家艺术基金小型舞台作品资助项目;晋剧《少年董存瑞》荣获河北省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优秀剧目奖、第九届河北省戏剧节优秀导演奖;戏剧节优秀导演奖和奖;晋剧《合符釜山》荣获第八届河北省戏剧节优秀导演奖、优秀剧目奖、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入围奖、河北省舞台精品剧目奖等。

2022年冬奥会期间,担任北京冬奥会张家口分赛区开幕式《感恩奋进.同心筑梦》和冬残奥会闭幕式张家口赛区《感恩奋进·圆梦飞跃》总导演,策划并编排整场演出文案和节目形式,为冬奥会、冬残奥的成功举办做出了努力,对进一步宣传河北、宣传张家口、扩大冬奥会的影响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她一直奔走在晋剧传承的路上,为培养戏曲艺术后续力量,丰富研究院剧目建设,董丽萍从台前转到幕后,由演戏转为教戏,收徒六名,分别为他们亲传和排演大小剧目近几十余部。导演了几十部大小型剧目,五部剧目荣获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资助项目和“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十三部荣获省级奖项,为晋剧的保护传承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李萍


李萍,女。出生于1964年4月,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晋剧)传承人。1976年考入张家口地区戏剧学校, 主工青衣、闺门旦。1984年毕业后至张家口市青年晋剧团(现为张家口戏曲艺术研究院)工作,2005年9月至2019年11月任张家口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2019年11月至2022年5月张家口戏剧家协会主席,现任张家口市文联干部。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张家口市人大常委。主要演出剧目有《梳妆楼》《窦娥冤》《三娘教子》《天漠滩》《打金枝》《下河东》《白蛇传》《秦香莲后传》《哑女告状》《汉宫秋月》等,主要导演的剧目有《泥河湾》《毛毛匠》等。

曾荣获第十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七届中国文华表演奖, 第四、五届河北省戏剧节优秀表演奖,第六届河北省戏剧节演员荣誉奖,第七、九届河北省戏剧节优秀导演奖,“张家口大好河山”杯冀蒙晋陕四省区东、西路二人台邀请赛最佳艺术指导奖, 张家口市第一、二届文艺繁荣奖金奖。并被授予河北省“四个一批”人才,河北省“十大优秀青年”,河北省剧协“德艺双馨”优秀会员,张家口市“十大杰出青年”,张家口市劳动模范、张家口市“杰出人才”、张家口市“拔尖人才”, 张家口市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研究、创作、传承文化艺术”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国家级非遗项目介绍

秧歌戏(蔚县秧歌)


项目类别:传统戏剧



蔚县秧歌,亦称蔚州梆子,产生于河北省蔚县境内,流行于河北省张家口地区和山西省雁北、晋北地区,并远及内蒙古自治区一些旗县。蔚县秧歌的产生年代不详,早期的蔚县秧歌是用“训调”(民歌)演唱,以“两小”(小生、小旦)或“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戏为主,常在农村的“社火中演出。代表剧目为《买豆腐》、《借冠子》等。山西梆子流入河北,因此蔚县秧歌深受其影响,不仅吸收了梆子的袍带大戏,并借鉴了梆子的音乐体制。

蔚县秧歌早期的班社是以村为单位的季节性组织,作为“社火”的组成部分,由村“神诞社会”统一筹管,人员也只限本村村民,属自娱式的纯业余团体。至今,蔚县仍有100多个此类的“社火”秧歌班。其中历史最久的是蔚县北水泉镇南井头村的秧歌班,自清道光年间建班后,一直保留至今。

随着蔚县秧歌的不断发展,许多业余班社于清末开始涌向外村镇演出,逐渐出现了亦农亦艺的半职业戏班。这类班社称“档子班”、“抱股班”和“联村班”。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此类班社在蔚县尚有20多个。其中以鹿骨班、庄窠班和永宁寨班影响最著,成为蔚县秧歌的两大中心。清末民初,以宝子、锁关、浪破碌碡、海珍红、徐义等组成的“档子班”,曾进入张家口市,在大兴园演出,颇受欢迎。

建国后,蔚县秧歌演出了配合戒烟运动的《烟鬼显魂》和反映蔚县农民革命斗争的《联庄会》,是为蔚县秧歌演出现代剧目之始。

1958年8月1日,蔚县成立了专业的蔚县少年蔚剧团,使蔚县秧歌得到新的发展,培养造就了一大批青少年演员,出现了屈登梅等第一代女演员。1978年该团解散。1979年蔚县煤矿党委,将散失的演职员请回,并于1980年成立了蔚县煤矿剧团。此时,农村的业余剧团也恢复了演出。2011年,蔚县成立了蔚县秧歌艺术公司。


国家级非遗项目介绍

屈登梅


屈登梅、女生于一九四三年生,国家三级演员,1955年考入蔚县秧歌少年班,成为蔚县秧歌第一个女演员,师承当时蔚县秧歌著名艺人刘海珍,主攻小生须生,代表剧目《过江》、《杨寡妇》《九件衣》《梅林山下》等,屈登梅唱腔高亢、嗓音宏亮宽厚、音质醇朴甘甜,颇具风采。在六十年代经山西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丁果仙指导,自己刻苦磨练和不懈努力,基本功更上一层楼。演唱时颇具男声气质,并善于运用丰富的传统唱腔和纯熟的演唱技巧去创造和刻划舞台人物,形成以唱传情和神情交融的艺术特点。

在从艺的60年中演出剧目50余部,在《杨寡妇》中饰演何文秀、《少国公》中饰演白玉、《卷席筒》中饰演曹宝山、《磨房》中饰演刘志远、《刘堂下书》中饰演宋江、《过江》中饰演伍子胥。《花亭会》中饰演高文举,《千岁蒙冤记》中饰演沈理,从艺以来塑造了无数个鲜活的舞台艺术形象收到观众喜爱。

2010年,河北省文化厅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蔚县秧歌代表性传承人,2024年入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现在依旧活跃在蔚县秧歌的台前幕后。


国家级非遗项目介绍

打铁花(蔚县打树花)


项目类别:民俗


打树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暖泉古镇一项独特的民俗活动,至今已有500年的历史。2007年,“打树花”被公布为河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誉为“天下奇绝!”目前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5人。

据说当年暖泉镇有好多生铁铸造作坊,每逢年节,富人们燃放烟花庆祝,铁匠们也同样渴望着热闹喜庆。但铁匠买不起烟花,他们从生铁水注模时四溅的火花中得到灵感,把熔化的生铁水泼洒到古堡城门上方的砖墙上,好似朵朵烟花盛开。这种特别的“烟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普通老百姓,其热闹喜庆的氛围绝不输给拥有烟花的富人们。因此,便有了每逢过年“富人放烟花、老百姓打树花”的民间习俗。

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注册了“打树花”相关项目的商标,申请了“打树花发明专利”,成立了旅游公司,避免了这一传统文化的流失、泛滥,目前打树花已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之路,成为京津冀晋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打树花是一种古老而原始的焰火,它是勇敢者的游戏,也是暖泉人的绝技。


国家级非遗项目介绍

刘尚德



刘尚德,男,汉族,1959年11月出生于河北省蔚县暖泉镇北官堡村。

出身铁行世家,练就独特本领。刘尚德曾祖父刘如意、祖父刘继成、父亲刘俊杰都是生铁行的铁匠或翻砂工,也是蔚县著名的打树花老艺人。生铁行、打树花,使他从小耳濡目染,深植于心。17岁正式跟父亲学掌炉技艺,先学修炉技术,后来学配料,看火候。历经6年,学得打树花的掌炉绝技。同时继承父业,掌握了生铁行所有的冶炼技术,自己开办翻砂作坊,成为这个行业的行家里手。他秉执一颗匠心,潜心提高技艺,一直从事打树花民俗活动。冶炼生铁水的火候是打树花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刘尚德不断总结平时的冶炼经验,通过用肉眼观察掌握了冶炼的火候,能恰到好处的听风听火,能使冶炼出的铁水温度适宜并且纯度极高,从而达到树花成花时的最佳效果。不仅练就了一手掌炉技艺,他也有独特的掌勺技能。每次打树花,除认真掌炉外,有时也要亲自登场泼洒铁水,以展风采。他打树花时一身装束好像古代的勇士上阵,将铁水奋力泼洒在冰冷的堡墙上,顿时变为万朵火花。犹如天降星雨,流光溢彩,无比壮观,展现出了一幅“火树银花不夜天”的壮观景象,激起观众的一阵阵掌声雷动、一声声喝彩助威。

传承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刘尚德注重倾心传统文化传承,致力助推“非遗”项目保护,在宣传、保护和传承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要以人为核心,要强调物质之外与人相关的技艺、经验、智慧等,只要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延续。正由于这个“初心”激励他着力对非遗文化的推广宣传和传承人的培养。他与同班艺人经常深入校园、社区开展宣传活动,向中小学生、居民讲述打树花的历史渊源、表演过程、技能技艺,让学生、居民了解打树花的历史文化,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学习传统民俗民间文化的兴趣,热爱家乡,热爱民俗民间文化,提高宣传保护民俗民间文化意识,使更多的人参与到民俗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来,提升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

展现非遗魅力,打造城市名片。40多年来,刘尚德与打树花结下不解之缘,从没有间断。将老手艺推陈出新,将掌炉成为拿手“绝活”,成功打造了非遗传承新名片。特别是近年来多次参加上级组织的大型演出,被蔚县县委、蔚县政府2011年度全县百名先进典型评选活动获“十大民间艺术大师”称号;2012年11月,获河北省文化厅“第九届河北省戏剧节树花表演特别奖”;2013年12月被命名为第二批(2010年)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蔚县打树花”代表性传承人;2014年张家口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张家口市第三批优秀人才;2014年11月,被河北省委宣传部确定为首批燕赵文化之星;2017年当选为蔚县第十五届人大代表;2018年7月,蔚县总工会授予“蔚州十大金牌工人”称号;2024年入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同时,多次接受国家、省、市电视台和报刊采访报道。

2007年以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不定期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的认定与发布。至本次公示期满,我市已有13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涵盖传统戏剧、民间美术、民俗3大类别非遗项目。

下一步,张家口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切实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水平。

责任编辑:翟娇娇
首页 | 资讯 | 艺术 | 修身 | 健康 | 民族 | 国学 | 图片 | 视频 | 爱国
中华传统文化网 鲁ICP备16009085号-5 鲁ICP备16009085号-2 公网安备 37010302000620 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鲁网文[2022]3054-086号 |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2022)000020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审核人员 鲁[2022]3701068号、鲁[2022]3701095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络编辑资格合格证(2014)第0254号
山东省网络文化内容审核人员证书 文审字 鲁[2017]0001号
Copyright © 2016-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