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艺术 修身 健康 民族 国学 图片 视频 爱国 手机版
大家 文学 公益 大家 励志 故事 国学

紫川:让传统文化唤醒国人民族血脉

来源:未知 作者:传统文化网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1-31
摘要: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并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并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提出意见。(1月25日新华社)

  这些年祖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日渐提升,此次中办、国办以民族血脉来比喻文化,贴切合理,也充分揭示了传统文化在民族传承中的重要性。自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之后,更确切地说是当国人发现西方比我国强大、富裕开始,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引发了一股学习西方的热潮,随着时间的推移,“师夷长技”渐渐演变到了学习国外的思想,不可否认的是,西方的思想并不是完全先进的,民主自由和科学是它优秀的一面,但是腐朽堕落和拜金也同样伴随而来。西方思潮的强势冲击也一度造成传统文化的陷落,国人受到的思想冲击是巨大的,甚至有一部分人认为国外是天堂,而把国内想象成地狱,一心地“崇洋媚外”、贬低祖国。有人认为好,因为思想的碰撞会引起更好的改变;当然也有一些人心里忧虑:当一个民族连自己的文化都不认同或者认同度不高时,那么他还属于这个民族吗?

  世界以肤色划分人种,把人类分为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和棕色人种,笔者认为不妥,以肤色来划分族群正如它的划分标准一样:肤浅、片面,那么现在的一些“外黄内白”的香蕉人又如何划分呢?特别是生在国外、长在国外的华裔,他们所要牟取的利益也终将以他们的祖国为准,因此以文化认同度来划分族群更恰当、更妥帖。同样的道理,为何现在国内许多传统文化缺少人继承、甚至没有人弘扬?很简单的道理:年轻人不认同。当人们以拥有西方国籍为荣、以在西方留学工作生活为荣、奋力鼓吹西方的民主自由时,更可怕的是这样的思潮不是影响着一群人,而是影响着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之时,就造成了文化传承缺失的局面。我们应该要认识到当一个民族被输入大量异类血液,如果我们不把它同化,那么就意味着死亡。而要同化就要造出自己的血液,就要传承和发扬自身的“血统”,现在有些人依然奋力鼓吹着西方、贬低着祖国,奇怪的是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已经见惯不怪、甚至是麻木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先生的悲切和无奈还没有唤醒我们吗?我们这一代人还要继续沉默吗?还要熟视无睹吗?还要继续麻木吗?

  是的,不要再沉默无言,沉默有的时候并不是金,它是懦弱、是没有担当。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做的其实还不够。免费的博物馆虽然已经开放,各种各样的文化节、文化活动也不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似乎总离不开“高大上”,当然这样并没有错,但是不“接地气”的事物要让人接受总是缺少了些什么。青年人为什么爱看日本的动漫、韩国的电视剧?不为别的,就因为它真,或者说它俗。大多数人的一生是平凡无奇的,在这样的先决条件下,人们更愿意去感知和接受那些贴近他们生活的事物,尤其是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更容易获取信息,在有诸多选择的情况下,“接地气”的总是容易被优先选取。因此传统文化的传播也应该要与时俱进,融入在生活里的时时事事处处,以潜移默化的态势唤醒国人的民族血脉相信会更加容易被接受。

  同时,仅仅只在国内传播是不够的,传统文化也要像“中国制造”一样“走出去”,理直气壮地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不但要形成制度,还要烙刻在人民心中、甚至要影响世界各国人民,毋庸讳言,国家制定的一些方针其实有抵御西方思想腐化的考量,但是一味的防守并不是良策,更多的还是要把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理念宣扬出去,孔子学院的设立就是一个好例子。“让世界认识中国”不该只是政府的工作,更要成为每一个公民的义务。唯有国人都认可我们的文化、以我们的民族文化为荣,方可使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民族血统以无可阻挡的趋势传承下去,这才是一个民族的血脉传承。
(作者:紫川)

责任编辑:
首页 | 资讯 | 艺术 | 修身 | 健康 | 民族 | 国学 | 图片 | 视频 | 爱国
中华传统文化网 鲁ICP备16009085号-5 鲁ICP备16009085号-2 公网安备 37010302000620 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鲁网文[2022]3054-086号 |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2022)000020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审核人员 鲁[2022]3701068号、鲁[2022]3701095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络编辑资格合格证(2014)第0254号
山东省网络文化内容审核人员证书 文审字 鲁[2017]0001号
Copyright © 2016-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