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艺术 修身 健康 民族 国学 图片 视频 爱国 手机版
大家 文学 公益 大家 励志 故事 国学

王大千:从传统文化中发现教育的智慧

来源:生活日报 作者:传统文化网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6-06
摘要:王大千,1963年生,现任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长、秘书长,《孔子研究》、《中国儒学年鉴》主编,《儒风大家》总编辑。曾任《齐鲁晚报》副总编辑、《生活日报》总编辑、山东新闻大厦董事长、大众报业集团副总经理,参与策划创办了《鲁中晨报》、《半岛都市报》

 

  王大千,1963年生,现任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长、秘书长,《孔子研究》、《中国儒学年鉴》主编,《儒风大家》总编辑。曾任《齐鲁晚报》副总编辑、《生活日报》总编辑、山东新闻大厦董事长、大众报业集团副总经理,参与策划创办了《鲁中晨报》、《半岛都市报》;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宣部首批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文化人才。

  “家训是家庭的核心价值观,家规是家庭的‘基本法’,好家风是每个家族成员自豪感的源泉。”在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长、秘书长王大千看来,好家风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助力和催化剂,更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在爷爷的影响下,他不到10岁就开始读《今古贤文》,深受传统文化熏陶。他推出了大型文化公益品牌项目“孔子学堂”,努力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不到10岁就读《今古贤文》

  王大千出生在鲁南的一个平原小村,那里民风淳朴,传统文化氛围浓郁。他的爷爷是位念过私塾的农村乡贤,在他不到10岁的时候就教他读《今古贤文》。

  “我爷爷是一位特别朴实的乡村小知识分子。”王大千说,爷爷没有学过厨艺,但喜欢做菜。对于他来说,做菜完全出于一种兴趣和爱好,以追求“做的菜大家都爱吃”为自我价值实现。村里红白喜事都请他做菜,但他只考虑顾客体验,不考虑成本,让请他的主家都挺挠头。

  “他喜欢写毛笔字,不是想成为书法家,也不是为贴对联,就是乐此不疲。”王大千的爷爷曾告诉他,自己是梁漱溟先生的研究生,这让他很诧异。直到长大以后,读到关于梁漱溟先生上世纪30年代在山东创办乡村建设研究院的故事,他才把这一段历史与爷爷、家乡的土地联系起来。王大千至今记得,爷爷谈起梁漱溟先生时那种肃然起敬的样子,“那时他的眼神里充满了自豪的光芒。”

  王大千的父亲继承了爷爷吃苦耐劳的精神,干什么都孜孜不倦。1963年冬,为了给家里人省出一口人的粮食,他闯关东到黑龙江勃利县给人放羊。把羊赶到地里后,他就在冰天雪地中,拿出从家里带来的四册《中国文学史》苦读。

  好家风是家族自豪感的源泉

  山东人的性格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比如说忠义、厚道。在王大千看来,家训是家庭的核心价值观,家规是家庭的“基本法”,好家风是每个家族成员自豪感的源泉。

  “家庭是一个温馨、温暖的空间,我们要经营好家庭,涵养好家风。”王大千说,家风是融化在血液中的气质,是沉淀在骨髓里的品格,好家风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在他看来,幸福的前提是“心安详”,幸福是一种过程,是把当下的快乐和未来的意义结合起来。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根据气候的不同,把时间分成节点来过,把平常的日子变得更有意义。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让人心安详、不荒凉,任何时候都能找到幸福的节点。

  2004年底调入中国孔子基金会工作以来,经常自谦为孔子打工“秘书”的王大千在复兴儒学的道路上,一路艰辛跋涉,始终昂扬奋发,已辛勤耕耘了十几年。他主持了“孔子标准像”全球发布会,编辑出版了《论语百句》、《社区论语》、《公交论语》、《中国人,你真的了解孔子吗?》等系列文化书籍和读本,推出了大型文化公益品牌项目“孔子学堂”。

  家教家风源自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都说孔子是大成至圣。成,是让我们成长、成人。并没有父母非要求孩子要挣多少钱,有什么样的权势,他们是希望你能成长,你可以不成功,但是不能不成长。”在王大千看来,家教的智慧源自传统文化。

  儒家经典语言中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修身”针对的是个人层面,“齐家”对应的是社会层面,“治国、平天下”说的则是国家层面。在王大千看来,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儒家精神有着历史传承和高度的契合。崇教尚文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孔子所提倡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寓教于乐等教育理念,至今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我们不仅崇尚知识改变命运,更注重立德树人,塑造全面发展的人。现实中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欧美等发达国家去追教育梦,暴露了我们这些年在教育方面的某些缺失,以及很多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急切心态。”王大千说,家教不是培养孩子的文艺表演,也不是上补习班,我们的教育方式现在很成问题:家庭现在小型化、分散化、单亲化,难以完成教育;社会教育主要是媒体教育,但媒体不是教育机构;而学校教育让位于应试教育。

  他说,我们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找回教育的源头活水,发现教育的智慧。家长和孩子的回归,还得从修身开始,共同学习,达成共识,找到共识以后才能交流。“找到家,找到孝,找到爱,就是共识。”王大千说,传承经典的目的是为今世之用。

  要把孝文化融入生活中

  “‘其孝也者,为仁之本’,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而‘孝’是培养仁德的根本。”王大千说,儒家学说讲求“尊尊亲亲”,这是建立在血缘亲情基础上的伦理学说,孝道应当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孝是一种心意。向善之心、向孝之心人皆有之,绝大多数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认识到这个问题。所谓孝心,就是把孝放在心上。

  在王大千看来,要推行孝道教育,必须从小要学孝道,读经典。经典就是种子,是能生根发芽的。“流行文化很热闹,也很容易接受,但这只是馒头,种下馒头是发不了芽的。”他说,经典历经千年仍有活力,就在于经典给我们判断的能力,这就是智慧。社会越复杂,判断力要求就越高,就需要从经典中汲取知识,满足选择和判断对人的更高的要求。

  “孝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生活化、现代化、社会化、年轻化。让文化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学到本领。”在王大千的文化意识里,不仅要做好对传统孝文化的继承,更重要的是如何把孝文化融入到现代生活之中。

  王大千说,过去街坊邻居住在一起,见面要行礼、打招呼,这是孝道文化中最基本的内容。但是现在住进了单元房,邻居老死不相往来。孩子忙着学特长,不相互交流,大人也不来往,人与人之间交往太少,缺乏共同交流的能力。

  依托孔子学堂

  构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对于如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方针和“落小、落细、落实”精神。在经过详实论证的基础上,王大千推出了大型文化公益品牌项目“孔子学堂”,其目的是通过与社会多方面力量的结合,在社区、学校、企业构建适应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王大千用“一堂、二常、三培、四无、五化”介绍孔子学堂。“堂”是高大的房子,也是一个家教的祠堂。孔子学堂就是一个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厅堂,是一个多元开放的空间,任何人都可以进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氛围。通过孔子学堂建设,可实现把传统文化教育的常态化、长效化,对大众进行传统文化的培训、培育和培养,让孔子学堂在社会的基层里无人不晓、无人不进、无处不在、无时不学。最终,使传统文化的学习生活化、社会化、年轻化、现代化、趣味化,引导吸引更多的学生来亲近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

  孔子学堂以“仁爱”为魂,以“诚朴、刚毅、乐观”为训,以“写好字、读好书、做好人”为宗旨,以“修身持志、怡情养性、健全人格、追求成功”为理念,以培养“文质合一、内外兼修、知行统一”的现代君子为追求目标。孔子学堂把读书写字、家风家教、志愿者服务活动等内容连接起来,通过组织和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让人们参与、感知、体验优秀传统文化。

  截至目前,中国孔子基金会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推广建设了1000多家孔子学堂,最终目标是在全国建设1万个孔子学堂,让儒家文化深入基层,扎根民众,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责任编辑:晓彤
首页 | 资讯 | 艺术 | 修身 | 健康 | 民族 | 国学 | 图片 | 视频 | 爱国
中华传统文化网 鲁ICP备16009085号-5 鲁ICP备16009085号-2 公网安备 37010302000620 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鲁网文[2022]3054-086号 |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2022)000020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审核人员 鲁[2022]3701068号、鲁[2022]3701095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络编辑资格合格证(2014)第0254号
山东省网络文化内容审核人员证书 文审字 鲁[2017]0001号
Copyright © 2016-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