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艺术 修身 健康 民族 国学 图片 视频 爱国 手机版
文学 文学 公益 大家 励志 故事 国学

《勺窝隧道之魂》解读

来源:中华传统文化网 作者:卢起轩 人气: 发布时间:2024-04-10
摘要:《勺窝隧道之魂》解读
                            《勺窝隧道之魂》解读

                  贵州省纳雍县勺窝镇中心学校  卢起轩

 

 原文
 

        中岭②黄河③大山隔,百姓出入道不便。
 
        人背马驮绕山走,过河水涨增风险。

         往返需要若干时,人困马乏愁苦脸。

        交通闭塞致贫困,经济落后受熬煎。

        八五④是个惠民年,县里来了好政策。

        决定打通黄河道,重大举措令人悦。

        及时成立指挥部,谋划运行满周全。

        投入人力攻坚战,一干就是近三年。

       打通隧道三百米,历尽艰辛把梦圆。

       八七⑤通车如春雨,黄河百姓笑开颜。

       惠民还及法杓巴⑥,闭塞交通成永别。

       喜观两瀑飞东西,乐享一洞穿南北。

       要知开凿如何苦,且看后文怎么言。

        凿岩开洞实在艰,工具简陋甚难捷。

        大锤钢钎和錾子,火绳炸药又马车。

        洞内照明煤油灯,亮程不过三米远。

        一锤一錾往前凿,用力用劲不停歇。

        锤动沙石四处溅,炮响洞内满尘烟。

        眼前石岩变碎石,撬撮抬拉费时间。

        汗流浃背坚持住,凿得一截是一截。

       渴了喝口山泉水,困了梁铺眯一眼。

       洋芋山洞广流传,足见生活万般艰。

       人工用去近五万,其余数量很难权。

      生活艰苦靠毅力,信念坚定勇无前。
 
      为了开凿致富路,不论春秋冬夏天。

      力量献给勺窝人,致富造福遍周边。

       如今迈上小康路,党的恩情比蜜甜。

       乡村振兴稳推进,新征路上步更坚。

       隧道精神代代传,继往开来谱新篇。

 

        附:勺窝隧道组图。
 

      解读

        一、注释

       ①勺窝隧道,即贵州省纳雍县勺窝镇吊水岩隧道,位于吊水岩旁边,距离勺窝镇政府所在地约2公里。

       ②中岭,原贵州省纳雍县中岭区政府驻地一带,位于纳雍县至水城县的交通主干道上,设有农贸交易市场。

       ③黄河,即原贵州省纳雍县中岭区田坝公社黄河坝大队,现纳雍县勺窝镇政府驻地一带。原中岭区法地公社的部分百姓和杓可公社、巴雍公社到中岭赶场的所有百姓都要从黄河坝经过。1987年打通隧道通车后,黄河坝是原中岭区法地公社、杓可公社和巴雍公社乘车唯一的必经之路。

       ④八五,指1985年。

       ⑤八七,指1987年。

       ⑥法杓巴,指原贵州省纳雍县中岭区法地公社、杓可公社、巴雍公社。

        二、层次划分

       全诗共二十九行五十八句,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行至第十三行。写黄河坝一带的百姓们被大山阻隔的艰难情境及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同时,概述隧道开凿通车总况。

       第二部分:第十四行至第二十五行。写百姓们开凿隧道的艰难情境和吃苦耐劳的拼搏奋进精神。

       第三部分:第二十六行至第二十九行。写百姓们对党的感恩和对未来的展望。

        三、写作特点

       1.语言通俗。这是一篇“勺窝隧道精神”进纳雍县勺窝镇中小学校园的宣讲词,语言通俗,适合中小学生诵读记忆,并能读得懂,悟得透。

       2.采用直白手法,如摆白话,像拉家常,颇具真情实感,让人身临其境。

        3.用词朴实、贴切,表达自然、融洽,能引起读者与文章共鸣。

        4.一气呵成,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四、词句赏析

        开篇用“隔”,“隔”就是“阻断”、“隔绝”,因“隔”而“绕”,因“绕”而“苦”。因“隔”而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因“隔”而激起百姓们开凿隧道的信心、决心和坚强意志。全诗因“隔”而伸。

         “春雨”, 比喻恩泽。隧道开凿通车了,百姓们喜出望外,犹如遇上一场春雨,圆了几代人的梦想。

         “喜观两瀑飞东西,乐享一洞穿南北。”来自隧道洞口岩石板上錾凿的对联“两瀑飞东西,天然生辉;一洞穿南北,人工凿成。”两瀑,即吊水岩隧道旁边的两道瀑布;一洞,即吊水岩隧洞。此句为对偶句,语言生动,意境深远。“喜”与上文“愁”相对,“乐”与上文“苦”相对。隧道通车了,百姓们由“愁”变“喜”,由“苦”变“乐”。既有观赏的天然美景,又能享受通车带来的福气。这是百姓们的一种精神追求、物质享受和美好向往。

        “简陋”, 突出体现了当时百姓们开凿隧道的艰苦条件,用的是大锤、钢钎、錾子、火绳、炸药、马车、煤油灯等简陋工具。

       “锤动沙石四处溅,炮响洞内满尘烟。”这是一幅现场施工“情景图”,着力描绘了百姓们开凿隧道的真实情景。写事及人,写景及人,开凿百姓受到不少沙石的击打,同时,也吸进了不少的沙尘,这是百姓们吃苦耐劳的真实写照。

       “甚难捷”与“近三年”相呼应,开凿300米长的隧道,就用了近三年时间,一锤一錾,奋力前行,真实体现了“甚难捷”的艰辛。

       “凿得一截是一截”,体现了百姓们开凿隧道的信心、决心和坚强意志。“凿得一截”,就战胜了一截,前进了一截,总长度就少了一截,离目标任务就近了一截。一天一天地“凿”着,一天地天地“前进”着,坚持不懈,目标必定达成。

         “撬撮抬拉”,连用4个带提手旁的动词,突出表现了百姓们连环操作的艰难情形。

         “梁铺”, 即用梁棒搭成的在山洞口旁边供临时休息的简易床;“洋芋山洞”, 当时打山洞的百姓们饿了,就用洋芋充饥,后来就有“洋芋山洞”的流传。“梁铺”和“洋芋山洞”,极力展现出了当时开凿隧道的百姓们生活条件的艰苦。

          原纳雍县中岭区田坝公社黄河坝大队曾有“二两社”之称,也就是每人每顿只能吃上二两包谷面面饭。还有“提到黄河坝,人人都害怕”之说,且流传着一首顺口溜:“山上黄河坝,秋冬雾气大。山高路不通,吃粮不过夏。”贫困面貌,激起了百姓们打凿山洞的信心和决心。

          诗文中的三个“三”,即“三米”“三百米”“三年”。三个“三”相遇,是一种“缘分”,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奇迹”。

          “新征路上步更坚”,一个“更”字,突出体现层递关系,从“脱贫”迈进“小康”到推进“乡村振兴”,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富”,“从富到强”的奋斗历程,是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人民群众的信心更加坚定,步伐更加坚实,在“谱新篇”的新征路上将踔厉奋发,用勤劳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全诗以直白手法,突出表达了攻坚克难,吃苦耐劳,战天斗地,百折不挠,拼搏奋进,后发赶超,为民造福的勺窝隧道精神。
责任编辑:翟娇娇
首页 | 资讯 | 艺术 | 修身 | 健康 | 民族 | 国学 | 图片 | 视频 | 爱国
中华传统文化网 鲁ICP备16009085号-5 鲁ICP备16009085号-2 公网安备 37010302000620 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鲁网文[2022]3054-086号 |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2022)000020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审核人员 鲁[2022]3701068号、鲁[2022]3701095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络编辑资格合格证(2014)第0254号
山东省网络文化内容审核人员证书 文审字 鲁[2017]0001号
Copyright © 2016-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