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艺术 修身 健康 民族 国学 图片 视频 爱国 手机版
资讯 资讯 跟主席学国学 活动 公告

济宁市:聚力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来源:中华传统文化网 作者:济宁市教育局 人气: 发布时间:2024-01-11
摘要:近年来,济宁市坚持把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作为重大民生工程,聚焦解决“优质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够均衡”等问题,坚持以城带乡,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济宁市作为全省唯一地市成功获批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

近年来,济宁市坚持把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作为重大民生工程,聚焦解决“优质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够均衡”等问题,坚持以城带乡,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济宁市作为全省唯一地市成功获批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曲阜市、邹城市入选山东省首批乡村教育振兴实验区。

一、聚力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打造协同发展“新局面”。

一是深入推进“强镇筑基”行动。结合济宁实际,创新实施“双百工程”,通过开展教研活动、校长培训,着力提高乡镇驻地学校教育质量,辐射带动乡村教育水平整体提升,努力让农民群众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教育,截至目前共打造乡镇“百强中学”、“百强小学”143所,有效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4个乡镇入选省强镇筑基试点,18所中小学校获批省第四批乡村温馨校园,数量均居全省第一。二是深入实施“强校扩优”行动。以集团化、联盟化、结对帮扶等方式,推动城区优质学校与乡村学校结对“联姻”,充分发挥龙头学校教学资源优势,灵活运用“名校+弱校”“名校+潜力校”等方式,定期开展联合教研活动,推动双方促进优质资源共享,不断缩小城乡、校际办学差距。截至目前,“强校扩优”覆盖中小学学校773所,其中覆盖乡村中小学学校673所,覆盖率达70.25%。三是深入推进“县管校聘”改革。完善交流轮岗保障与激励机制,推动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办学条件薄弱学校流动,2023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校长教师交流轮岗4000余人,进一步促进了优质教师资源共享。

二、聚力改善城乡办学条件,夯实乡村教育“厚基石”。

一是持续推进“薄改”工程。建立项目包保工作机制,对县市区教育资金保障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定期召开工作推进现场会,压实责任,挂图作战,有力推动项目建设。据统计,自2021年以来全市累计完成投资23.38亿元。我市支持“薄改”工程项目推进的经验做法作为全省唯一案例上报教育部。11月2日,全省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现场观摩活动在济宁召开,我市在会上作了典型发言。二是持续优化教育布局和资源配置。结合农村教育现状,稳妥推进办学质量差、生源持续萎缩学校优化整合,2023年全市共整合义务教育学校138所,进一步推动教育资源合理布局、均衡发展。实施中小学幼儿园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今年以来共完成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20所,新增建筑面积32.3万平方米,新增学位1.7万个。三是持续提升乡村教育信息化水平。大力推进乡镇驻地中小学功能室建设,购置教学仪器设备2500台,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多媒体班班通、网络空间人人通的“三通”目标。邹城市、汶上县、金乡县、太白湖区获评山东省“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单位,我市《数字赋能智慧教育 促教育高质量发展》入选教育部优秀应用案例。

三、聚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增强课程改革“内驱力”。

一是促进城乡教研共同提升。全面落实教研员定点包保乡村学校、名师工作室帮扶乡村制度,265名市、县级教研员联系309所乡镇驻地学校,645名市、县级骨干教师联系296所乡镇驻地学校,首批100个市级名师工作室帮扶1000名乡村教师,构建城乡教研共同体,辐射带动乡镇学校不断改进教学管理,提升教学质量。二是提高乡镇中小学新课程实施水平。通过开展“新课程实施推进周”、常规教学视导、“强镇筑基、送教助研”等活动,加快推动新课程落地落实。2023年度教学视导共听课800余节,召开面对面研讨活动近400场,15000余名教师参加活动。在2023年教育部“部级精品课”评选中,济宁市有26节课例获奖,获奖数量、获奖率均居全省第一。三是深化乡村学校课程教学改革。以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为抓手,实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行动计划”,设立100项乡村教育专项课题,引导乡村中小学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及核心素养立意的教学评价模式,全力推动“教、学、评”一体化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我市申报的《乡村学校教学改进的教研支持系统研究》《基于乡村教学改进的市域乡村教研支持系统建设研究》,分别获得国家级规划课题和省级教学改革项目评审立项。

责任编辑:翟娇娇
首页 | 资讯 | 艺术 | 修身 | 健康 | 民族 | 国学 | 图片 | 视频 | 爱国
中华传统文化网 鲁ICP备16009085号-5 鲁ICP备16009085号-2 公网安备 37010302000620 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鲁网文[2022]3054-086号 |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2022)000020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审核人员 鲁[2022]3701068号、鲁[2022]3701095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络编辑资格合格证(2014)第0254号
山东省网络文化内容审核人员证书 文审字 鲁[2017]0001号
Copyright © 2016-2023